第(3/3)页 “夫君,之前你和那些官员的争论好惊险。 蒸汽机制造所需精密工具,至今毫无进展。 听说制造这工具,既需高超技艺,又要特殊材料。 这些材料在国内难寻,工匠们在关键技术上也遇瓶颈,短期内难以突破。 如今工部的工匠们,每日都在工坊中忙碌。 可进展却十分缓慢,真让人忧心。” 朱棡轻轻拍了拍谢钰儿的手,安慰道:“钰儿,这事儿确实棘手。 但你想若蒸汽机制造成功,对大明海禁开放后的贸易,以及国内的工坊生产,都将是巨大推动。 这与‘助国券’、商人加入‘议事会’一样,都是为了让大明强盛。 咱们必须想办法解决,绝不能让这些利国利民之策夭折。” 谢钰儿思索片刻,缓缓开口说道:“夫君,关于‘助国券’推行,或许可先在几个商业发达城市试点,观察效果后再全面铺开。 如此既能降低风险,也能让保守派大臣看到成效后少些反对理由。 就像父皇当年推行屯田之法,也是先在部分地区试行,效果显著后才全国推广。” 朱棡闻言眼前一亮,“钰儿,你这想法甚好。 如此一来百姓能先见其利,更容易接受。 还记得当初在山西,咱们一同想出的利民之策。 也是先试点后推广,才收获良效。” 他轻轻握住谢钰儿的手,眼中满是回忆。 谢钰儿微微红了脸,“是啊,那时咱们日夜钻研,四处走访,才摸索出办法。 如今想来,那些日子虽辛苦,却无比珍贵。” 她目光温柔地看着朱棡,两人眼神交汇,眉宇之间尽是默契。 就在这时,王府管家匆匆走进来,躬身说道:“殿下,刚刚收到消息。 曾任宝钞提举的新任户部尚书费震,今日在朝堂上又提及削减军费开支一事,说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。” 朱棡脸色一沉,冷哼道:“荒唐!北方边患未除,此时削减军费,无异于自毁长城。 这些大臣,只知在朝堂上高谈阔论,却全然不顾边境百姓的死活。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