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蔡邕觉得董卓是在他的伤口上撒盐。 甚至是狂妄的撒盐。 不过董卓却没在乎蔡邕的情绪。 先前在讨论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三本蒙学读物后,董卓忽然想起来,蔡邕领了一群人在洛阳刻了许多石碑。 这些石碑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,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。 所有的石碑加起来有四十六块,每块三米多高、一米多宽,一共刻了八年。 董卓想起这些石碑,到不是因为他觉得石碑上的东西有多难得,毕竟他也不是一个儒者。 他之所以会想到这些石碑,是因为石碑刻成后,“其观视及摹写者,车乘日千余辆,填塞街陌。” 石碑刻成之后,看的人很多,这个也不重要,重要是有“摹写者”。 所谓摹写者,就是去拓印的人。 用纸紧紧覆盖在作品上,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的人。 想到这里,董卓不由想到,这不是类似于雕版印刷嘛!正因此董卓这才又将蔡邕、杨彪二人喊了回来。 “伯喈、文先,方才本相忽然有个想法,且说与你们听听。” “至蔡侯造纸以来,如今已过去有百余年时间,但我大汉朝用纸的还不是特别多,大多用竹简、绢帛。” “先前在伯喈家中发现了宣纸,本相特地命人去寻了那造纸之人,而后又命宫中匠作继续改进纸张。” “方才想起当年你在洛阳刻的那些个石碑,据说观者如堵,其中不乏临摹者。” “本相的想法是,若是用木板将字反刻其上,在将纸印上去,这样以来要比抄书要快上许多,而且纸张轻便便于携带,适合大规模推广开来。” 董卓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。 此言一出,杨彪脸色出现了一瞬间的阴沉,那丝阴戾一闪及逝,但还是被董卓察觉到了。 而在下首的蔡邕听了董卓的话,不自觉的瞟了杨彪一眼。 董卓心中暗恨道,果不其然。 这群老家伙其实心中早就知道可以这么干,但自己没想到的时候,他们绝对不会提醒自己。 现在想想,那些个士子都知道用纸去石碑上拓印,难道聪明如杨彪、蔡邕者他们不会想到? 但是他们想到了,却没有想着去大规模拓印成书,这又是为何? 因为他们出不起这个钱?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