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卷 第十四章 游说-《汉生指南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听了荀的话,韩馥并不反驳,反而问他说:“那我该怎么办呢?”

    荀听了这话,知道事情已经成了大半,打点起精神,连问了三个问题。

    “君自料宽仁容?,为天下所附,孰与袁氏?”

    “临危吐决,智勇迈于人,又孰与袁氏?”

    “世布恩德,天下家受其惠,又孰与袁氏?”

    这三个问题是荀精心准备过的,别说问韩馥,就是用来问张涵,也只有第二个问题可以探讨一下。韩馥哪里能和张涵比,所以,他就只好说,我不如袁绍了。这话连说了几遍,就成了一个心理定式,若再问点儿什么的话,韩馥估计都能自卑死。这样一来,对于袁绍图谋冀州,韩馥便没有了抵触情绪。荀不知道心理学,应用的却很好。

    接下来,荀就图穷匕首现了:

    “渤海名为一郡,但土地广大,实在不亚于一州。现在,将军这也不如袁车骑,那也不如袁车骑,袁车骑这样的豪杰,怎么能够久居在将军之下?

    公孙瓒率领的燕、代之劲卒,锋芒所向,势不可挡。

    如果袁车骑和公孙瓒携起手来,兵临城下,只怕将军立刻就有覆亡之危……

    袁车骑与将军是故交,如今又是同盟。如今最好的办法,莫过于把冀州让给袁车骑。到时候,袁车骑肯定会厚待将军,公孙瓒也不能与之相争。

    将军有让贤之名,必定会安于泰山,请你不要再犹豫了!”

    韩馥本无雄心,正忧愁无计间,听了荀的话不免动心,见他意动,荀心中暗喜,心道,这事成了。就在这个时候,忽然从堂外传来一阵儿大笑,戏志才随声而入,嘲笑道:

    “袁车骑?

    荀友若,你好厚的脸皮!好狠的心肠!

    韩冀州可曾薄待于你,眼看他自赴死地,见死不救也就罢了,你竟然还要落井下石!

    荀友若呀,荀友若,想不到你是如此的歹毒!”

    听见有人说话,荀连忙回头,见是戏志才,脸上就先红了。袁绍这个车骑将军,是他自己一表了之,而张涵的车骑将军则献帝诏拜的,成色截然不同。背后再瞧不起张涵,也拿不到桌面上来。

    不过,荀也是机敏之人,哈哈一笑:

    “戏别驾何出此言?”

    戏志才先打量了一会儿荀,哂然一笑,也不理会他,径直对韩馥行了一礼:

    “将军仁厚,不知人心之诡诈,险些上了小人的当……

    袁本初统率大军征战于河内一年之久,董卓望风远逃,可见袁氏之勇;

    当初天下尚还安定,袁本初引董卓入京,从而为祸于天下,可知袁氏之智;

    薰卓战败而逃,袁本初乃招公孙瓒南下,自己则回兵东向,以图谋冀州,可叹袁氏之仁义;

    孙文台奋勇当先,收复阳,袁本初却使人夺其州郡,可想袁氏之宽厚;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袁本初如此雄才大略,今日,将军欲投入其麾下,我实不敢阻拦。只是有三个问题,我也要请将军考虑一下……”

    荀冷笑一声,也不辩驳。眼见大功告成,却半路杀出个戏志才来,荀心中很是恼怒,他为人深沉多谋,戏志才举的几个例子,不是可以轻易推翻的,争论起来多半还要牵涉到韩馥。于是,他便暂且忍隐不发,作出不屑一顾的样子。

    “将军投入袁本初麾下,袁本初要置将军于何地,才能安心?”

    戏志才这话问的厉害

    投了袁绍不过是保全身家性命,若是不能令袁绍安心都无从谈起了。

    “袁,袁将军宽仁容众,置将军何地,皆可安心!”

    见荀这么说,戏志才不由笑道:

    “袁本初如此宽仁,为什么不能置将军如今日?”

    荀无语中,他再能言善辩,也不能掩盖袁绍夺冀州的图谋,总在这上面绕来绕去,韩馥若不恨从心头起,才怪了。戏志才也不是真要他回答,看荀不说话,自己便接着说道:

    “袁本初夺将军之冀州,将军怨不怨恨他?即便将军不怨,袁本初会不会相信呢?”

    听见了前一句,韩馥还可以安慰自己,听到了后一句,就一句话也说不出了。他不怨恨,是绝对不可能的,如今要让冀州也是出于无奈,被迫如是。对袁绍这个罪魁祸首,他怎么能不能怨恨?他可以说不怨,问题在于,袁绍能信吗?说信,韩馥自己都不信。

    “此前,将军兵临渤海,我曾经听说,袁本初切齿衔恨,将军入其麾下,能安居吗?”

    “将军毋须担忧,袁将军明白事理,将军让贤之功,世人明见,将军必安如泰山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