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五十四章 再回京-《年代:从陕北窑洞开始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孙向阳干脆问道。
    在改开初期,虽然慢慢掀起了拉投资热潮,但实际上,这些投资全都是拿资源换来的。
    用稀土,用这种珍贵的,比较原始的资源,从人家手里换来的投资,等好不容易挺过这一波,国内的企业慢慢走出困境,发展起来,立马又有外资来摘桃子,什么民族品牌,全给你收购了,直接从根本上将你消灭掉。
    不过眼下,还是刚刚开始阶段,可就算要拿资源换,县里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资源,像煤矿这一类,肯定是不能拿出来的。
    而县里也没有什么值得开采的稀土,更没有油田。
    再加上地理位置,县里连一点竞争力都没有。
    苏慧晚想要拉来香江的大老板投资,压根就不现实,也不可能。
    听到孙向阳的话,苏慧晚顿时泄了气。
    这个问题她早就考虑不是一两遍,要是县里真的能拿出什么值得开采的资源,早就找人了,也不会一直等到现在。
    甚至就连剪纸画,苏慧晚都考虑过,但孙向阳也明确的告诉她,现在双水湾的剪纸画已经饱和,短时间内,根本无法扩大规模。
    指望县里自己把剪纸画推销到国外,更加不可能。
    至于仅有的那一点煤炭资源,也只够供应县里的那几家厂子。
    “表姐,你也别着急,发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行的,虽说咱们县里没有什么值得开采的资源,但也不是一无是处。”
    孙向阳见状,想了想说道。
    “有什么?”
    苏慧晚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,充满期待的看着孙向阳。
    虽然她走遍了整个县,所有的公社,将县里所有企业都能背出来,但在她心里,县里能拿得出手的,除了双水湾那边,却是一个都没有。
    原本她跟孙向阳说,只是抱怨一下,也没真指望孙向阳能帮她解决问题,没想到,竟然有了意外之喜。
    “咱们县里的枣树很多,枣子也很甜,算是咱们这边的一绝。”
    孙向阳缓缓说道。
    “枣?”
    苏慧晚怎么也没想到,孙向阳竟然说的是枣。
    可这边的枣就算再好吃,又有什么用?
    “对,咱们这边的沟壑,荒坡比较多,不少生产队都会栽上一些枣树,而枣树也比较抗旱,再加上咱们这边的日照等因素,也就导致了枣子比较甜。
    县里可以鼓励那些生产队多栽种栽树,然后成立一个厂子,专门加工枣,统一包装好以后,打上咱们县的商标,专门打造出一个高端枣的品牌,然后推销到那些大城市。”
    孙向阳说道。
    枣晒干以后,能够保存的时间比较久,也比较容易运输,而且那种晒干的枣更甜,再这个缺少糖的年代,还是比较受欢迎的。
    虽说不可能形成太大的规模,让县里一下子变好,但至少可以让那些生产队多一个收入,县里也能增加一些收入。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这个枣只是一块敲门砖,等推销出去以后,完全可以借助这股东风,将更多的特产推销出去。
    而且,枣树不占地方,那些荒坡完全可以利用起来。
    以前之所以没多少生产队种枣树,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那玩意卖不出去,就算自家可以吃,也顶多一些自家在院子里种上一颗,够自家吃的就可以了。
    但如果县里承诺收购,效果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即便只是种满荒坡,产量都难以想象,并且一定程度上,还能防止水土流失,不管从哪方面来说,都完全值得。
    关键是缺少一个推动的理由。
    “这能行吗?一点枣能卖几个钱?”
    苏慧晚想了想,有些不确定的问道。
    毕竟在她的眼里,要搞也得是大企业,可种枣树?
    这算什么?
    (本章完)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