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就凭这么多后世人骂他,他大致也能猜得到一些原因。 估计是他执政后期出现了重大错误,导致大唐帝国陷入危局,开元盛世急转直下,甚至很有可能出现全国动乱的局面。 也只有这个可能性,才会使得后世人诅咒他早点死。 可他怎么也想不通,如今开元盛世被天下臣民称赞,还有什么样的危机隐藏在暗中? 如今的大唐盛世歌舞升平,百姓安居乐业,他完全没有发现隐藏在开元盛世表面下的暗流涌动。 肯定是有什么遗漏的地方,而且还是很大的危机。 他不禁低头深思,回忆平时有哪些疏漏的地方。 可思考了半天,他也没有头绪。 他此刻多么希望后世人能告诉他一些有用的信息,哪怕为此多挨几顿骂也心甘情愿。 相比于解决大唐的危机,多骂骂他也就不算什么了。 他抬起头看着天幕上关于泰山封禅的介绍。 原先的历史中,他带领群臣去泰山封禅。 但现在,这段历史将要改写了。 因为他已经打定主意,不再去泰山封禅。 之前他的确有想去泰山封禅的打算,并且再过不久就和大臣商议泰山封禅的相关事宜。 毕竟他开创了大唐盛世,有资格去泰山封禅。 但现在,他不这么想了。 一是此时的大唐有巨大的危机,他必须找出隐藏在暗中的危机并解决,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去泰山封禅。 二是大宋的宋真宗直接拉低了泰山封禅的逼格,他要是去泰山封禅的话,心里多少有些膈应。 他已经从后世人口中知道了宋真宗檀渊之盟的事迹,当然不屑再和宋真宗一样去泰山封禅。 和敌人签订丧权辱国的檀渊之盟,每年给敌人大量的金银财宝,就是这样一个货色,居然还好意思去泰山封禅。 他很好奇宋真宗赵恒的脸皮怎么这么厚,怎么有脸去泰山封禅的。 北宋。 看到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,赵匡胤整个人呆在原地,如遭雷击。 此刻他心头大乱,不能接受这个现实。 赵恒是弟弟赵光义的儿子,现在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,这岂不是说第二位皇帝是赵光义吗? 他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? 不,这一定不可能,这其中肯定有问题。 他自己有儿子,怎么会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呢! 后面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,导致皇位落到赵光义手中。 在大宋王朝建立之初,他确实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的想法。 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局势不稳定,为了宋朝大局考虑,他不得不把赵光义选为大宋的继承者。 在大宋建国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,短短五十年就换了20个皇帝。 皇帝之所以换这么勤,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选好接班人,接班人要么太小,要么太弱,导致皇位被夺,改朝换代。 而他的大宋刚刚建立,不管是外部局势,还是内部局势,都不安稳。 为了找一个有能力,镇得住场子的接班人,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亲人。 而自己的两个儿子,一个年纪小,一个能力不足。 所以为了国家大局考虑,避免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在赵宋身上,他把年富力强,能力出众的赵光义选为接班人,这样的局面只是建国初期迫于无奈的结果。 但是,随着大宋江山越来越稳固,当他已经能完全坐稳江山,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禁军将领可能造成的威胁,江山已经安安稳稳,不会轻易失去的时候,他的心思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。 既然江山已经如此稳定了,那么就不需要赵光义了,就算把江山传给儿子也没什么问题,不会出现大的动乱。 除了大宋江山稳定这个原因,还有一个原因让他想要改换接班人。 那就是赵光义在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,大肆培植势力,每次出行前呼后拥,那场面比他出行都不遑多让。 所以,他不想再把皇位传给赵光义,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放心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