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更夸张的是,李承乾竟然派人在老师张玄素上早朝的路上用大马锤砸他,差点就把老师给砸死了。” “甚至还说,他有一天当了皇帝,想干啥干啥,谁谏他,他就杀了谁,杀上五百人,看还有没有人谏他。” “由此可见,李承乾早已经对打压式教育深恶痛绝。” 李承乾:腿瘸了?那我以后要是不骑马的话,是不是可以避免这一点? 他现在有些能理解自己后来为什么会造反了,腿瘸的话确实会把他逼到这一步。 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腿瘸的皇帝,一旦他的腿瘸了,他的太子之位恐怕也保不住。 既然皇位要失之交臂,那学着老爹谋反逼宫是最好的选择。 不过现在倒是不用谋反了,以后只要不骑马,就可以避免历史重蹈覆辙。 毕竟他要是腿瘸了,唯一的可能就是他骑马造成的。 尽管他平时没事最喜欢的就是骑马,但现在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,他不得不暂时放弃骑马,以免历史悲剧重新上演。 即便是非要骑马,至少也得等到顺利即位后才行。 到了那时,他就是皇上,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 就算是腿摔瘸了,那也是皇上。 “李世民得知李承乾的情况后气坏了,渐渐的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泰身上。” “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子,嫡次子,是李承乾同父同母的弟弟。” “李泰打小也聪明,除了太子,最得宠的就是他了。” “可以说李世民对李泰宠到没边了,给年仅九岁的李泰册封了很多官职。” “扬州大都督,越州都督,接着兼任了雍州牧,左武侯大将军,福州大将军,相州大都督,封地多达二十二州。” “而且李世民不舍得让李泰离开自己身边,所以这些官职都是挂名,属于只拿俸禄不用上任。” “相比于李承乾的不务正业,李泰可积极主动多了。” “在李承乾忙着装突厥人时,李泰决定出本书,一本装进大唐的山川古迹、风土人情的地理书。” “李世民可太高兴了,说这么大的工程可别把我儿累着了。” “于是,李世民下令允许李泰开文学馆,自主招募天下才俊一起写书。” “要知道,李世民当年还是秦王的时候也开过文学馆,后来帮李世民抢皇位的房玄龄、杜如晦都是当时文学馆里的学士。” “因此大家纷纷传言,李世民这是有改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了。” 李世民:这么一看,是朕考虑不周了,给大家传递了错误的信号。 他之所以对李泰这么宠爱,也是为了补偿而已。 毕竟老大已经是太子,以后注定要继承大唐江山,也不需要他再怎么优待。 因此他想着补偿一下李泰,才给李泰册封那么多官职和地盘。 至于后面允许李泰开设文学馆,以他目前的心态来看,八成是考虑不周了。 即便太子腿瘸了,他也不会轻易更换太子之位。 毕竟太子事关重大,关乎大唐的江山社稷,一旦更易太子容易造成江山社稷不稳。 听到这里,他已经有些明白太子为什么会冒着风险造反了。 严格说起来,也有他的一部分原因。 要不是他过度宠爱李泰,也不会对太子造成那么大的压力,以至于最后铤而走险。 “这些传言,当然也传到了李承乾和李泰耳中。” “李承乾急了,李泰飘了。” “李泰觉得自己当皇帝那是早晚的事了,对大臣们开始趾高气扬。” “哪个大臣要是遇到他没有下车行礼,他就会觉得是对他不够尊重,就跑去给李世民告状。” “李世民就对群臣说了,你们对李泰尊重一点,人生无常,万一哪天太子出点意外,没准李泰就是你们的新主子。” “如果伱是太子,听到这话你会作何感想?” “于是李承乾想着与其乖乖等着被废,不如向老爹学习,先下手为强。” “可惜太子的谋反计划还没落地,就被人举报了。” “李承乾被李世民流放去了四川,没过多久抑郁而终。” 李世民:哎,太子有此下场,朕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。 他不知道后来的自己为什么会说出那样的话,以他现在的眼光看来,极为不合适。 万一太子出了意外,李泰就是大唐新的主子。 这样不经大脑的话说出来,简直就是把太子往死路上逼。 他猜测后来的自己可能是有废太子的想法,因此才说那样令人浮想联翩的话。 不过就算是再怎么想要废太子,也不能冒失的宣之于众。 想到此处,他对太子有些愧疚,没有照顾到太子的感受,以至于太子做了错事。 不过好在知道了这些,他也可以及时弥补,避免悲剧再次发生。 “李承乾被废后,这时的李泰别提多高兴了,心想自己的皇位属于十拿九稳。” “但半路杀出个李治来,李治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,李承乾和李泰的一奶同胞。” “长孙皇后去世时,李治还小,李世民就亲自抚养。” “李治是李世民唯一亲手带大的孩子,可因为李治年纪小,这时候才十六岁,一直没有在皇储的考虑范围内。” “就在李泰以为皇位稳了时,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长孙无忌站出来说话了。” “他不建议立李泰为太子,觉得应该立李治为太子。” “原因并不复杂,李泰是有一帮自己的班底的。” “等李泰上了位,长孙无忌等这帮老臣,估计都得靠边站。” “李治就不一样了,年纪轻轻无帮无派,只能重用他们这帮老臣。” “李世民正犹豫不决,不知道该册立谁为太子,李泰却跑去做了一件蠢事。” 长孙无忌:除了主播所说的原因外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二皇子品性不好,不适合成为太子。 想要成为太子,成为大唐未来的帝王,品性方面是要过关的,最基本也要做到德才兼备。 可他偏偏看不到二皇子的德行在哪里,反倒是仗着皇上的宠爱对他们这些大臣趾高气扬。 还不是太子,二皇子就对他们这些大臣不尊重。 这要是成了太子,恐怕根本就不会把他们大臣放在眼里。 要是将来成了皇上,估计要对他们这些老臣动辄打骂。 就这样品性的皇子,不管是为了大唐江山考虑,还是为了他自己个人利益考虑,都不是太子之位的合适人选。 “有一天,李泰拉住小弟李治放狠话,让李治小心点自己的脑袋。” “李治是个老实孩子,吓坏了,如实把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。” “李世民听了以后很难过,他最忌讳的就是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。” “看到李泰的戾气这么重,李世民总算下定了决心,把太子之位传给了老实孩子李治。” “这要是真让李泰当了皇帝,这帮皇子兄弟们恐怕都得跟着遭殃。” “李世民时代的储君危机就这样平息了,可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仍在继续。” “大唐前期的许多位皇帝,在皇位的继承之路上都摆脱不了武装斗争的影子。” 李治:朕也是运气好,太子之位才能落到当初朕的头上。 那个时候,到真不是他打小报告,向父皇告状。 他纯粹是被二哥吓的,这才把二哥威胁他的事情如实告诉父皇。 他选择告状的时候,就连二哥那时候也被吓到了,显然二哥也没有料到他会直接告状。 不过不得不说,也正是二哥的愚蠢,太子之位才落到他的头上。 “这次的家庭关系危机给李世民造成了不小的打击,他瞬间老了很多岁。” “可偏偏在这个时候,大唐的藩属国,远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闹事叫嚣,表示不想听大唐的话了。” “不知道李世民是不是压抑久了,想趁机出去转转,竟然宣布自己要亲征高句丽,这是李世民登基十八年来第一次御驾亲征。” “太子李治依依不舍的把老父亲李世民送到定州,然后哭着和李世民告别。” “李世民告诉了李治亲征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李治刚当上太子,想让李治锻炼锻炼,也让李治跟群臣有个单独相处的机会,展示一下李治自己的风采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