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早有聘请伊藤博文为改革顾问之意,光绪也有此意,准备20日召见伊藤博文。” “听到此消息的保守派觉得时机已经到了,9月18日下午,后党成员上奏慈禧。” “言明康有为排斥老官僚,培植党羽。” “现在伊藤博文来京,将要专政权柄。” “后党官员言明祖宗所传之天下,将要拱手让人,慈禧听完震动。” “18日,光绪从颐和园回宫。” “当日下午,慈禧收到奏折,当即决定第二天回宫。” “就在慈禧决定回宫的当天,康有为的政变也开始了。” 晚晴时期的老百姓听到光绪和康有为要聘请伊藤博文为改革顾问,瞬间一片哗然,纷纷斥责康有为勾结敌人。 伊藤博文是谁,他们老百姓再清楚不过。 完全可以说,伊藤博文就是大清国最大的敌人,是造成大清国屈辱的罪魁祸首。 伊藤博文主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,这才使得日本实力大增,发动了侵略中华的甲午战争。 甚至于甲午战败之后,就是伊藤博文和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 现在让中华遭受巨大耻辱的日本敌人堂而皇之的来到京城,还要被光绪皇帝和康有为聘请为改革顾问,一跃成为大清国的座上宾,这让他们老百姓如何能接受。 “康有为拜见了伊藤博文,把光绪和慈禧的分歧说给伊藤博文。” “伊藤博文没有呼应,康有为明白,只说请伊藤博文设法劝说慈禧变法。” “那天夜里,本来反对信任袁世凯的谭嗣同,在康有为的坚持之下,带着必死的决心访问了袁世凯。” “如果杀荣禄围颐和园,你就是救皇上的第一功臣。” “袁世凯听完大惊失色,表面说道杀一个荣禄就像杀条狗一样。” “但是心里盘算自己的枪和火药都在荣禄那里,天津小战掌握的兵力只有7000人,京城数万兵。” “一边是年轻皇帝和没有实权、不懂政治的书生鼓吹家。” “另一边是久经政治场,经历权力斗争洗礼的慈禧。” “袁世凯已经有了答案,但袁世凯并没有明确答应,也没有拒绝。” “这天晚上,慈禧太后和康有为同时发动。” “什么都不知道的光绪刚从颐和园回来,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平静的夜晚了。” “9月19日凌晨,谭嗣同见完袁世凯回来。” “康有为已经知道策反袁世凯失败,大势已去。” “大家纷纷劝康有为走,加上光绪已命康有为离开北京,康有为决定次日清晨坐火车去天津。” “9月20日,光绪在慈禧的严密监视之下,借接见了伊藤博文,问了一些变法的问题。” “袁世凯也正在马不停蹄的赶往荣禄那里,急急忙忙的去把政变的事情报告给荣禄。” 谭嗣同:我就知道袁世凯不可信,不应该把希望放在袁世凯身上。 他和袁世凯打过交道,隐约可以感受到袁世凯并不是真心推崇变法改革的,而只是客套话而已。 袁世凯给他的感觉,就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,并不是一个为了理想愿意为之奋斗的爱国人士。 所以老师让他去策反袁世凯时,他就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 毕竟守旧派有慈禧撑腰,像袁世凯这种人肯定会选择站在慈禧一边。 可这时候已经山穷水尽了,掌握有兵权的袁世凯是政变成功的唯一希望,他这才冒着必死的决心去策反袁世凯。 可如今看来,果然一切如他所料,袁世凯选择了告密。 “9月21日,政变发动。” “慈禧说你的维新变法,我本来是答应的。” “但不料你昏庸糊涂,胆大妄为。” “你五岁入宫,我辛苦抚养成人,我没有一点对不起你。” “你无福承受大业,听人拨弄,像个木偶。” “随即光绪宣布,国事艰难,自己太劳累,太后做事一直尽善尽美,为了祖宗社稷,恳请太后训政。” “慈禧训政后,第一道明旨,捉拿康有为。” “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3天,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结束。” “9月21日,梁启超和谭嗣同进行了最后一次尝试。” “求助日本和英国,设法营救光绪和康有为未果,梁启超避入日本使馆。” “9月22日,谭嗣同到日本使馆,梁启超劝说一同逃走。” “谭嗣同说,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,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也,有之请自谭嗣同开始。” “并说,我去赴死,而你要继续活下去,现在康有为生死未卜,继续图将来的重任就交给你了。” “此时袁世凯的告密到达了慈禧那里,慈禧下旨捉拿谭嗣同,光绪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。” “9月28日,戊戌六君子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。” 各朝的皇帝对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行为无不深深的动容,内心升起万分敬佩之情。 明明有机会逃走,可却为了变法理想心甘情愿的选择赴死,这种精神令他们内心大受触动。 朱棣:谭嗣同这是想要用自己的热血唤醒国人对满清政府的不满啊! 他对谭嗣同深感佩服,这种大无畏的行为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。 谭嗣同的英勇就义不仅让各朝的统治者为之震撼,就连晚清时期的老百姓也是大为震动。 尤其是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谭嗣同感到敬佩的同时,也明白了变法这条路在中国彻底走不通,唯有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华儿女。 “戊戌变法失败了,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新政,除去京师大学堂之外,全部废除。” “整个中华帝国刚刚燃起的希望之光,随即被扑灭,中国人民又一次陷入了集体迷茫。” “民族危机没有解决,帝国主义侵略在加深,中国到底将要往何处去。” “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很多解释,因为康有为的政策太过于激进,政治经验不丰富,又太过于狂妄,到处树敌。” “也因为光绪皇帝太过于年轻,没有权利,当然这些都是原因之一。” “然而根本上戊戌变法的失败,是力量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救国尝试的失败。” “康有为主张民权,本质上主张的并非中国劳动人民的权利,仅仅是部分知识分子的参政权。” “康有为和广大中国人民是脱节的,羸弱的刚萌芽的资产阶级没有力量,只能到处向各种势力妥协,到处卑躬屈膝。” “和帝党的合作是向封建地主妥协,想引入伊藤博文是向帝国主义妥协。” “在封建顽固派势力的百般阻挠面前,终究不堪一击。” “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,但他大大启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权观念广泛传播,封建皇帝的权威发生了动摇。” “这也为后来的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从此共和革命之说开始取代变法维新。” 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,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神情很复杂。 中华民族遭逢大难,他们知识分子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戊戌变法上面。 可如今戊戌变法以失败收场,让他们心里非常不是滋味。 不少有志之士开始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,他们认为维新派的改革行动急躁冒进,导致大量措施缺乏人手实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 戊戌变法的改革行动进行的很仓促,维新派没有考虑到一个新事物的出现,社会大众也需要有接受的过程。 加之当时很多有实权的人还是守旧派,维新派人士有法令出来却缺乏人手去实施。 此时此刻,很多知识分子思考着出国留学,找到拯救中华民族的办法带回来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