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直皖战争的结束,最终以直系的胜利告一段落。 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,反而预示着另一场战争的来临。 毕竟除掉了皖系,接下来直系和奉系不可避免的会打起来。 虽说按照历史来说,最终直奉战争的胜利者是张作霖。 但现在历史轨迹已经改变,一切都有可能发生,张作霖是否还能摘取胜利的果实还不一定呢! 对此,直系的领军人物曹锟打起十二分精神,准备认真倾听主播讲述直奉战争的经过。 他实在是想不通,就现在而言,明明就是他的直系占据上风,怎么最后还能被张作霖翻盘了。 在直皖战争时期,他就已经看到了张作霖的狼子野心。 他和段祺瑞大军打得热火朝天之际,张作霖作壁上观,直到胜局已定才下场抢夺战功。 虽然他对张作霖的这种行为很愤怒,但也知道还不是翻脸的时候。 张作霖的奉系实力虽说不如他,但也没有比他直系差多少。 即便他再想对付张作霖,也需要制定周全的方案,争取能把张作霖一棍子打死。 尤其是张作霖在原先的历史打败了他,现在他需要万分警惕,不能再重蹈覆辙。 也正因如此,主播接下来的故事对他至关重要。 他只有了解了直奉战争的来龙去脉,才能明白他为什么输给了张作霖,才可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。 “皖系战败后,北洋就由直、皖、奉三足鼎立,进入到了直系与奉系两强争霸的阶段。” “俗话说,一山不容二虎。” “北洋政府无论是谁主政,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消灭各地军阀,统一全国。” “所以,当皖系彻底衰落后,作为北洋最强的直系与奉系就自然看对方不顺眼,直系与奉系的对抗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。” “直皖战争后,张作霖跑到北京与曹锟商量如何分蛋糕。” “结果在分蛋糕的问题上,张作霖与吴佩孚爆发冲突。” “张作霖提出奉系入关,还希望让段祺瑞组阁。” “毕竟段祺瑞是北洋系的大佬,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了。” “吴佩孚认为,段祺瑞祸国殃民,不毙了他就不错了,更不可能让他组阁。” “见小老弟说话太冲,曹锟赶紧出来打圆场。” “最后曹、张达成协议,战利品直奉两家平分。” “奉系就不要入关了,以后奉军的军饷由北洋政府承担。” “两家的人事任免,各自做主,国家大事,两家商量着来。” “至于段祺瑞,以后就专心做个寓公,别回来了。” “直奉分蛋糕时,徐世昌还是总统,但没人搭理他。” “后来,曹锟与张作霖爆发冲突,奉系偏居东北,北边是苏联,东边是日本控制的朝鲜,扩张难度大。” “而直系身处关内,势强凌弱,吞并弱小简直不要太容易。” “张作霖觉得自己亏了,就支持亲日派官僚梁士诒组阁。” 张作霖:平分战利品,我奉系明显吃亏了,要是再不扶持自己人上台,迟早得被曹锟干掉。 虽然说是战利品公平分配,但其实不然,直系占据了上风。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,他只能龟缩在东北地区。 再加上四周强敌环绕,想要寻求势力扩张根本不可能。 而直系则完全不同,占据了最好的地理位置。 直系周边的军阀实力弱小,曹锟想要凭借武力扩张势力不要太容易。 如此一来,他的势力得不到增长,而直系的势力却能飞速增长。 加以时日,实力大增的曹锟带领直系大军进攻东北,而他就只能束手就擒了。 所以为了平衡利益,他需要安排自己的人组阁,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。 原本他是想推荐段祺瑞组建内阁的,只是可惜被直系派的吴佩孚搅合了。 他之所以选择段祺瑞,也是本着段祺瑞要是上台组建内阁的话,那段祺瑞必然就会靠向他。 毕竟段祺瑞被赶下台,是因为直皖战争失败的缘故。 而曹锟作为直系的领袖,段祺瑞一旦上台肯定不会选择投靠。 或许是曹锟看出了他的小伎俩,才特意让小弟吴佩孚横加阻扰段祺瑞的组阁。 “梁士诒上台后,一面赦免被通缉的皖系军阀、政客,一面抑制吴佩孚。” “吴佩孚是能动手就绝不叨叨的性格,很快联合直系各省督军,逼迫梁士诒下台。” “张作霖见状,同样也不废话,派人偷偷联络段祺瑞和国民党,打算南北夹击直系。” “见直奉也要内战,徐世昌再次出面调解,但依旧无果。” “1922年4月,奉军分兵三路入关讨直。” “这一战同样很短暂,仅仅6天,张作霖的数万大军就被吴佩孚横扫。” “战后,曹锟对军事无所欲求,开始专心研究怎么做大总统。” “见曹锟要上位,徐世昌只好通电辞职,退隐天津租界,以书画自娱。” “之后的一年,赋闲许久的黎元洪复任大总统,当然他只是临时拉来撑场子的。” “曹锟为了专心竞选,把兵权交给了吴佩孚。” “从此时开始,吴佩孚取代曹锟成为直系事实上的老大。” “当时美国的时代周刊发专刊报道,称吴佩孚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。” “不过,美国人对中国的国情显然只是一知半解的水平,直系当时的情况并没有美国人认为的那么强大。” “因为就在吴佩孚崛起的同时,另一个人也悄然崛起了,这个人就是冯玉祥。” 曹锟:难道是因为我把兵权交给了吴佩孚,这才导致我直系败于张作霖之手的吗? 原本他还思考直系的优势明明如此之大,最后怎么还会在直奉大战中失败呢! 现在从主播口中得知自己后来把兵权交给了吴佩孚,他好像有些明白直奉大战为什么会输了。 至于为什么会把兵权交给吴佩孚,他此刻心中大致猜得到什么原因。 虽说外界传言吴佩孚功高震主,但他根本就不会相信吴佩孚兵变夺权,肯定是他自己自愿交权的。 在皖直大战中,仗是吴佩孚打赢的,因此他对吴佩孚非常信任。 他虽然和吴佩孚时常不和,但是每逢紧要关头,他们两人都能同心协力,共渡难关。 其实他和吴佩孚之间,就是一出将相和。 虽然彼此间矛盾不断,当时他们两人的利益早已经完全捆绑在了一起。 所以无论两人出现任何情况,但是当威胁真正到来的时候,枪口都是一致对外的。 这一点,不仅是他,就连吴佩孚也深知这一点。 正因为他对自己和吴佩孚都很自信,才非常确信吴佩孚不存在兵变夺权的情况,肯定是他后来自己选择的结果。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交权,他此刻大致也能猜得到原因。 自己的才能有限,这一点他非常清楚。 而吴佩孚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,从皖直大战中轻松打败段祺瑞就可以看得出来。 再加上主播提到的直奉大战中,吴佩孚只用了六天时间就横扫了张作霖的数万大军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