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管仲曾经说过,政之兴,在顺民心,政之所废,在逆民心。 这与他所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是一样的,身为君王要爱护百姓。 “齐桓公二十九年,楚国又出兵攻打郑国,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。” “由于楚国不断攻郑,齐桓公和管仲约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。” “首先一举消灭蔡国,直指楚国。” “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,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。” “你们住在北海,我们住在南海,相隔千里,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。” “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,不知是为了什么?” “管仲在齐桓公身旁,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回答。” “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,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。” “五等侯九级伯,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。” “东到海,西到河,南到穆陵,北到无隶,都在伱们征讨范围内。” “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,公然违反王礼。” “还有昭王南征,至今未回,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。” “我们兴师来到这里,正是为了问罪你们。” “屈完回答说,多年没有进贡滤酒,确实是我们的过错。” “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,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。” “齐桓公见楚使者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,就命令大军在郾城驻扎下来。” “南北两军相峙,从春季到夏季,已经半年。” “双方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,于是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、管仲谈判。” “齐桓公、管仲早就无意打仗,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,吓唬楚国罢了。” “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,并达成协议,将军队撤到召陵。” “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,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。” “指着军队给屈完观看,齐桓公无比得意。” “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,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?” “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,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?” “楚国使者屈完很沉静地回答,非常委婉有力。” “国君,你若用德义来安抚天下诸侯,谁敢不服从呢?” “如果只凭武力,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,把汉水当池。” “城这么高,池这么深,你的兵再多,恐怕也无济于事。” “为形势所迫,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,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。” 诸葛亮:齐国和楚国结盟只是暂时的,管仲没过多久就对楚国发动经济战,使楚国元气大伤不得不向齐国屈服。 齐桓公一直想要对付楚国,却苦于楚国实力强大,举兵讨伐楚国恐怕力不从心。 最后还是管仲给齐桓公出了一个主意,让齐桓公出高价购买楚国特产的鹿。 齐桓公于是在与楚国交接的边境上设立了一座小城,并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。 楚国活鹿的价格为八万钱一头,管仲让齐桓公派人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搜购。 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情,让老百姓赶紧捕捉活鹿,好尽快把齐国手上的钱换过来。 在楚王看来,金钱,是人都喜欢的,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东西。 而鹿,不过是禽兽而已,楚国多的是,即使都不要也无所谓。 为了炒作这一事件,管仲还煞有介事地忽悠来自楚国的官方采购商人。 能弄来二十头活鹿,就赏赐黄金百斤。 弄来二百头活鹿,就可以拿到千斤黄金了。 于是楚国上下都轰动了,无论官方还是民间,无论男女老少,全都来劲了。 老百姓都放下手头的农活,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。 而这个时候,管仲让大臣悄悄地在齐、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。 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,比往常多了五倍。 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,也比往常多了五倍。 然后管仲就告诉齐桓公可以安心去攻打楚国了,并解答了齐桓公的疑惑。 楚国拿了比往常多五倍的钱,却误了农时,粮食又不可能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收割。 楚国到时候一定会去收购粮食的,到时候齐国封锁边境就行了。。 齐桓公恍然大悟,于是下令封闭与楚国的边境。 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,楚王派人四处买米,都被齐国截断,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。 经此一事,楚国元气大伤,三年后向齐国屈服。 “齐桓公三十五年,周惠王去世。” “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,这就是周襄王。” “周襄王即位后,命人赏赐齐桓公,以表彰其功。” “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在葵丘会盟,举行受赐典礼。” “受赐典礼上,周天子特派大夫宰孔给齐桓公送来祭祀所用的肉品。” “因齐桓公年老德高,还特命齐桓公不用下拜接受赏赐。” “齐桓公想听从王命,管仲则劝诫齐桓公。” “虽齐桓公九合诸侯、一匡天下,若是不下拜,怕是会令周天子心存忌惮。” “于是,齐桓公便拜谢周天子赏赐,然后再起身领受赏服。” “各诸侯见此情形,都称颂齐桓公有礼节。” “齐桓公又重申盟好,订立了新盟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。” “齐桓公三十九年,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。” “王室内乱,十分危机,齐桓公派管仲帮助周襄王平息内乱。” “管仲完成得很好,获得周襄王赞赏。” “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,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。” “但管仲没有接受,最后只接受了下卿礼仪的待遇。” “齐桓公四十一年,管仲病重,齐桓公亲自到府探望,并向管仲征求由谁接替相位。” “管仲举荐了公孙隰朋,还提及易牙、竖刁、常之巫、卫公子启方几人只善于阿谀奉承,没有治国才能,要求齐桓公远离这几人。” “不久,管仲因病逝世,继任的公孙隰朋、鲍叔牙两位相国继续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。” “管仲的后代被任命为大夫,世世代代享受福荫。” 朱元璋:管仲给了齐桓公临终忠告,让他务必远离阿谀奉承之人,可惜齐桓公没听从管仲的忠告,重用信任这几人,以至于最终死于这几个奸人之手。 管仲在临终之前,希望齐桓公疏远易牙、竖刁、常之巫、卫公子启方。 但齐桓公认为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他的口味,这样的人不用怀疑其忠心。 可管仲认为人的本性是爱自己的儿子,自己的儿子都能忍心煮死,况且是对待其他人。 齐桓公认为竖刁阉割了自己以便能侍奉他,这样的人不需要怀疑。 但管仲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爱惜自己的身体,自己的身体都忍心残害,对君王也不会有什么忠心之说。 齐桓公认为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,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,这样的人不用怀疑。 管仲却认为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,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。 君王不听任天命,守住精神,却去依靠常之巫,身为君王必然会无所不为。 齐桓公认为卫公子启方侍奉他十五年了,自己的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,这种人不用怀疑。 管仲却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热爱自己的父亲,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,对君王也不会有什么忠心。 尽管管仲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齐桓公这些道理,但齐桓公却置之不理。 管仲死后没过多久,齐桓公就把管仲的临终之言抛之脑后,反而重用这些奸人。 最后果然一语成谶,齐桓公死于这几个奸人之人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