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不久之后,有人告发赵普庇护徇私枉法的官员。” “赵匡胤大怒,下令御史审查讯问,他们都受到处罚。” “赵匡胤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,开始下诏参知政事来分夺赵普的权力。” “不久,赵匡胤把赵普调出京师,任河阳三城节度。” 赵匡胤:赵普虽然于国有功,但他胆大妄为,朕也不得不罢免。 从刚开始接触,他就知道赵普为人极为贪财。 因为爱惜赵普的才能,他才一直假装不知道。 有一次,大理寺的官员向他弹劾赵普强占民宅。 考虑到赵普有大功,他当众斥责官员维护赵普。 做饭用的鼎,尚且有耳朵,官员怎么没长耳朵呢? 难道不知道赵普是他倚重的国家重臣吗?怎么能弹劾赵普呢? 可惜,他对赵普的宠信,让朝廷上下对赵普趋之如骛,使得赵普也开始得意忘形。 有一次,赵普生病了,他亲自到赵普家里探望。 当看到赵普家的庭院里摆着十个酒坛子,他好奇询问酒坛子是做什么用的。 听到赵普说是吴越王派人送来的海鲜,他好奇的命人打开。 可结果让他大为不满,酒坛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金。 尽管他最后安慰了惊慌失措的赵普,但他对赵普的态度已经悄然转变。 吴越王之所以贿赂赵普,无非就是认为国家大事都是赵普这个宰相来决断罢了。 他自然是不满的,宰相赵普不过只是辅佐者,真正做决断的只有他这个皇帝。 自这件事后,他就已经有了罢免赵普的想法。 哪知赵普丝毫不知道收敛,很快大臣就向他举报赵普的胆大妄为。 原来赵普在议事大厅内放置了一个大铁缸,只要是赵普不想让他看到的奏折,赵普都会不经他审阅,直接扔到大铁缸内烧掉。 他得知后勃然大怒,没有想到赵普竟然如此胆大妄为,竟然敢蒙蔽圣听,私烧奏折。 于是乎,他就罢免了赵普,赶出了开封城。 “赵普常被人诋毁,在朝廷任官几年,郁郁不得志。” “遇到柴禹锡等人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,将会发生阴谋。” “宋太宗赵光义召问,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。” “退朝后又上书宋太宗,自陈赵匡胤临终顾托之事,言辞非常恳切。” “宋太宗感动醒悟,召赵普加以慰谕,不久封为梁国公。” “原先,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。” “到这时,因为赵普是勋旧大臣,又任宰相。” “赵廷美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,宋太宗听从了。” “986年春,宋太宗北伐,久未班师,赵普上书力谏收兵息战。” “两年后,赵普被封为太保,第三次出任宰相。” “992年,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,请求告老。” “宋太祖派出使者快速前来安抚慰问,并封魏国公,享受宰相待遇,让他在家中养病。” “赵普当年七月十四日病卒于洛阳,终年七十一岁。” “宋太宗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,赵普侍奉辅佐先帝,和他也有旧交情,赵普果断能决断大事。” “宋太宗即位以来,常常待赵普优厚礼遇。” “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君王,对国尽忠,是真正的社稷之臣。” “宋太宗失去赵普非常痛惜,于是痛哭涕泣,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。” “宋太宗追赠赵普为尚书令,追封真定郡王,赐谥忠献。” “次年二月,葬于洛阳邙山,后被追封韩王。” 宋太宗赵光义:赵普是建立国家的重臣,是为世人所重的伟才。 他碰到了好几件麻烦事,最终是赵普出山坐镇才解决这些问题。 赵普回来做官后,解决了他继位合法性的问题和他长子继位的问题。 这类问题一直都是他的心结,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才使得他的政权不稳。 赵普帮他解决了大麻烦,他非常高兴,认为赵普是忠诚于自己的。 同时,赵普的谋略和智慧也让他很是敬佩。 在他犹豫要不要进军西夏的时候,赵普坚决反对,认为现在朝政不稳,军队也刚打了败仗,不宜再打仗。 但是他不听从劝阻,决定要进攻西夏,结果大败。 从此他就放下了对赵普的偏见,并对赵普提出了很高的评价。 总是用尽全力来帮助自己,忠诚于国家。 赵普一次次用自己的忠心来打消他的顾虑,在国家大事面前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,帮助他脱离困境,使得朝廷上下都恢复安宁,人心巩固。 如果赵普不够宽容大度,没有出山回到朝廷上,那么他的政权也不可能那么稳固。 赵普解决事情的能力,据他所知都是从《论语》中学习到的。 赵普出身小吏,比起一般文臣来,学问差得多。 赵普当上宰相以后,太祖劝赵普多读点书。 赵普每次回家,就关起房门,从书箱里取书,认真诵读。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,总是十分敏捷。 在他即位后,有一次和赵普闲聊提起过这件事,询问赵普只读一本《论语》是不是真的。 赵普说是以半部《论语》辅助太祖平定天下,现在用半部《论语》辅助他治理太平。 他原本还不相信,可赵普病逝后,发现书箱里果真只有一本《论语》。 赵普的病逝,令他非常伤感痛惜。 赵普侍奉辅佐太祖,和他也有旧交。 赵普也能决断大事,之前和他有些不愉快,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。 他即位以来,常常优厚礼遇赵普。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他,对国尽忠,是真正的社稷之臣。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赵普有管仲、诸葛亮的智慧谋略,有房玄龄、杜如晦的治国才能,是他所倚仗的社稷之臣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