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,兵家的鼻祖则是孙子。 孙子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治军思想,为后世的军事家传诵,它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。 他编写流传至今的《孙子兵法》被誉为兵学圣典,是我国历代帝王将相所推崇研读的军事经典。 在这部兵书中,孙武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观点。 如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的名言,至今仍为世人经常引用,成了千百年来军事家的座右铭。 《孙子兵法》中的军事理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,不仅在国内影响力巨大,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。 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,而且在经济、体育等方面,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。 “孙武的祖先叫妫(gui)完,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。” “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,妫完便携家带口,逃到齐国,投奔齐桓公。” “齐桓公早就听说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,于是任命他负责管理百工之事。” “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,由姓妫改姓田,故他又被称为田完。” “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曾经是齐国大夫,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。” “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,同时还赐孙为姓,以表示对田书的嘉奖。” “公元前532年,齐国发生内乱,孙子便离开齐国,到了南方的吴国。” “在吴国的都城姑苏隐居生活,潜心研究兵法。” “后来,孙子结识了伍子胥。” “在诸侯争霸中,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,为图霸业,欲攻打楚国。” “但是,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。” “经过伍子胥七次推荐,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。” “公元前506年冬,吴国以孙子、伍子胥为将,出兵伐楚。” “孙子采取迂回奔袭、出奇制胜的战法,从淮河平原越过大别山,长驱深入楚境千里,重创楚军。” “接着五战五胜,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。” “伐楚之战后,楚国元气大伤,渐渐走向衰落。” “而吴国则声威大振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” “吴国不仅成为南方的强国,而且北方的齐、晋等大国也畏惧吴国。” 嬴政:孙武出生在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,也难怪能编写出《孙子兵法》这样的军事巨著。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,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妫满。 妫满是舜的后代,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官员。 周王朝建立后,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,以拱卫周王室。 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,妫满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陈地。 当陈国君位传至陈桓公时,陈国发生了内乱。 陈桓公的弟弟杀了兄长陈桓公,篡夺了君位,自立为王,称陈厉公。 多年后,陈桓公的儿子又杀死了叔父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。 陈庄公在位多年,死后由其弟弟接位为陈宣公。 陈宣公立其长公子御寇为太子,之后陈宣公的宠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。 为讨好宠妃,陈宣公废嫡立庶,杀死了太子御寇,另立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。 公子妫完是陈厉公的长公子,又是太子御寇生前的知己好友。 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,甚至有生命危险,于是妫完决定逃离陈国。 离开陈国以后要投奔到什么地方,妫完早就有了打算。 在争霸中原的角逐中,齐桓公不计前嫌,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。 君臣同心,励精图治,对内整顿朝政,对外尊王攘夷。 妫完目睹了这一切,于是毅然来到齐国。 妫完到达齐国后,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,言谈不俗,颇有经天纬地之才。 而且妫完又是陈国公子,虞舜之后,于是齐桓公打算聘他为客卿。 妫完谦逊地谢绝了,齐桓公就让他负责手工制造一事。 妫完在齐国,讲仁守义,办事得体,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。 有一次妫完在白天招待齐桓公饮酒,当喝到兴头时,天已经黑下来了。 齐桓公想要点上灯继续喝,但妫完以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饮酒,不知道晚上陪饮为由拒绝了。 妫完的这种做法,很好的体现了妫完讲仁守义。 用酒来完成礼仪,不能无限度地继续下去,就是义。 陪君主饮酒完成礼仪后,便不再使君主过量过度,这就是仁。 由于妫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,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。 妫完一则为了隐姓避难,二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封田庄的感激,三则当时陈、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,故以田为姓。 田完后来娶齐国贵族之女为妻,家世逐渐兴旺起来,成为齐国的望族。 田完的后人田无宇继承家族尚武遗风,以勇武著称,力大无穷,受到齐庄公的器重,官至大夫。 田无宇的儿子田书在齐景公朝官至大夫,后因齐景公赐姓孙氏,改姓名为孙书。 孙书的儿子孙凭,即孙武的父亲,在齐景公朝中为卿。 田无宇、孙书、孙凭,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,且地位显赫,权倾一时。 而孙武就出生于这样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,能有之后的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。 “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,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《军政》,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姜太公的用兵史实。” “加上当时战乱频繁,兼并激烈,孙武的祖父、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。” “于是孙武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,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。” “但孙武生活的齐国,内部矛盾重重,危机四伏。” “齐景公初年,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。” “接着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,赶走了庆封。” “后来,内乱日甚一日。” “齐国王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,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,愈演愈烈。” “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,不愿纠缠其中,萌发了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。” “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,联晋伐楚,国势强盛,很有新兴气象。” “于是,孙武认定吴国是他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理想之地。” “齐景公三十一年,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。” “他毅然离开乐安,告别齐国,长途跋涉,投奔吴国。” “阖闾即位三年,吴国国内稳定,军队精悍,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。” “伍子胥向阖闾提出,这样的长途远征,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,方能取胜。” 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,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,称赞孙武是個文能安邦、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。” “可是,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。” “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,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作为。” “伍子胥反复推荐,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七次,最终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。” “孙武带着刚写完的《孙子兵法》进见吴王,吴王看完兵法后啧啧称好。” “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,兵法头头是道,是否真适合于实际的战争呢?” “孙武能写兵法,但从没有带兵出战,又怎样才能证明他并不只是实际的纸上谈兵呢?” “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,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。” “于是,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,交给孙武去演练。” “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,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,让她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。” “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,负责执行军法。” “分派已定,孙武站在指挥台上,认真宣讲操练要领。” “一切行动,都以鼓声为准。” “安排就绪,孙武便击鼓发令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