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为了使新学说仍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思想,融合汉唐的经学,再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佛学。 以相互杂糅、取长补短,去粗取精等方式,解决恢复儒学正统地位这一重大问题。 因此在这一学术正统背景之下,程朱理学产生了。 当然了,不管是历史背景,还是学术背景,最为重要的还是社会背景。 由于唐朝和五代时期,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。 各个民族之间不论少数民族还是多数民族,地位空前平等。 甚至五代时期,外来的少数民族还做起了皇帝。 少数民族的崛起,严重影响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统,民族矛盾尖锐。 这个时候,就需要推出一种学说,丑化少数民族,建立新的意识形态来防范这些少数民族,进一步美化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。 于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,士大夫们致力于寻找出儒学的新出路。 以尊王攘夷的程朱理学便产生了,并在宋朝时期受到君主的大力推崇。 “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有,理是唯一准则,通过格物致知去认识理,存天理、灭人欲。” “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,是事物的本质和根源。” “他们认为,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,是万物之源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准则。” “理的内涵非常广泛,包括天道、人道、物理、道德、价值等各個方面。” “理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机理,人世间只有一个理。” “这个理简单地说就是道理,凡事都有个道理,有个原理,有个机理。” “这个理是客观存在的,不管你信不信。” “理表现在具体要求上,就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等等。” “你仁就是理,不仁就是没理。” “你义就是理,不义就是没理。” “格物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,它强调通过对外在事物的观察和探究,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。” “致知是获取知识的过程,它强调通过内心的思考和领悟,达到深入认识真理的目的。” “物极必反是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,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,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。” “这个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,包括对社会现象、人类心理、自然现象等方面的解释。” “因此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论,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论。” “同时,程朱理学也强调实践和应用,主张通过格物致知、修身齐家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。” “存天理、灭人欲,认识了天理,就要按照天理去办事。” “天理是人们的行动指南,人人都要按照天理办事,按照封建伦理纲常处世,以古圣先贤的言行为标准处世。” “程朱理学的天理是狭隘的天理,比如吃粗茶淡饭是天理,吃大鱼大肉就是人欲。” “忠君是天理,否则是大逆不道。” “他们要将人的欲望消灭,如果人人都没有欲望,都无欲无求。” “那么社会就秩序井然,天下就长治久安。” “程朱理学还有个特点,特别强调气节,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说。” “人要想成才,就要按照这个路径走。” “认识天理,按照天理为人处世,不能贪图享受,不能有奇思乱想,规规矩矩。” 朱熹:存天理灭人欲,我原本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,被后来的帝王歪曲利用了。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,最开始是针对帝王和士大夫阶层的,并非针对贫民百姓。 可不知怎么的,这一思想竟被歪曲成这样,变成了束缚百姓思想的统治工具。 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思想,也是为了解决当前国家遇到的困境。 五代十国时期,政权更替频繁。 连续的战乱使中原地带河道失修,水患连年。 大宋君主又实行了不利于农民的土地政策,朝廷手中控制的田地日益减少。 英宗以后,纳税的土地,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三左右。 而逃税的都是大地主,大部分的赋税负担主要落在贫苦的百姓身上。 加之朝廷官僚机构臃肿,官俸开支巨大,奸党横行,为祸天下,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。 总的来说,这一时期,人口增长太快,土地过分集中。 赋税徭役负担不公平,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,社会动荡,农民起义不断。 严量的贫富对立和社会负担不公,激烈的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,造成了动荡不安的局面。 而这,无疑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。 在这种情况下,他开始思考对策,认为有必要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使天下太平。 这就需要君主克制私欲,弘扬天理,于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