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这也是他接连几次被贬,官运连连走背的原因。” “王昌龄也有几分幸运,还没走到岭南,就被赦,重新召回长安。” “在回程的路上,王昌龄失去了好友孟浩然,但结交了知己李白。” “他跟李白相逢恨晚,日后时常互相思念,赠送诗歌。” “孟浩然的死,跟王昌龄有很大关系。” “他走到湖北襄阳时,顺道拜访了孟浩然。” “当时孟浩然背上长毒疮,刚刚治愈,不能喝酒。” “但两人喝起来毫不顾忌,孟浩然因此病发身亡。”” “王昌龄返回长安后,很快就被任为江宁县丞。” “江宁在南京,虽然离长安远,但至少比去岭南好。” “县丞是正八品官,类似副县长,是县令的副手,也是全县的二把手。”” “这个任职,王昌龄并不满意,故意在洛阳停留了数月后,才到江宁上任。” “到了江宁后,时常外游喝酒,懒怠公务。” “这种浪荡不羁的行为,很快招来流言蜚语,很多人开始抨击王昌龄。” “时逢友人辛渐到访,送别时,王昌龄写了两首诗给他。” “想到自己为官数载,身世坎坷飘零,颇为辛酸,特意叮嘱辛渐。” “寒雨连天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” 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” “在唐朝,玉壶是一个流行的意向,表示一个人冰清玉洁的品格。” “王昌龄以此自喻,是对污蔑之词的回应。” “做了江宁县丞将近七年,王昌龄并不喜欢这个工作,经常写信跟朋友抱怨。” “他觉得公务束缚了他,想快点被调走。” “公元748年,五十岁的王昌龄,被人弹劾。” “说他不护细行,懒怠公务,好酒贪杯。” “很快,朝廷也下了调任令,将他下调到湖南龙标做县尉,官降一级。” “李白知道这个消息后,很担忧,写了首送别诗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。” “此时,是李白被赐金放还的第三年,虽然已经隐居学道。” “但常常遗憾才能没有被看到,很能体会王昌龄被贬的痛苦。” “于是赠诗告诉王昌龄,表达对友人的理解、同情和支持。” “这是两个仕途不如意的人,惺惺相惜的情意。” “虽然被一贬再贬,但王昌龄面对困难处境时,相对洒脱。” “很少抱怨自己的处境,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。” “这是王昌龄最后一次被贬,也是他最后上任的官职,在任七年后,他遇上了安史之乱。” “长安陷落,玄宗出逃至蜀川。” “不久,太子李亨就在灵武即位,尊玄宗太上皇,大赦天下。” “王昌龄借机告老还乡,在路经亳州时,却被亳州刺史闾丘晓趁乱杀害,时年六十八岁。” “乱世之中,生命如草芥,即使是朝廷命官,被杀害了,也无人追究。” “这样的结局,落在王昌龄的身上,实在是唏嘘。” “他曾经热情地歌颂过这个伟大时代,为自己生在大唐盛世而自豪,最后却死于乱世的刀剑之下。” “在某种意义上,王昌龄是跟随着盛唐时代一起落幕的。” 李清照:大唐最霸气的边塞诗人王昌龄,却被一个宵小妄杀。 天宝十五年,安史之乱爆发,天下大乱。 这一年王昌龄也已经五十九岁了,花甲之年。 因担心居住北方的家人可能遭遇兵乱,决定回家看看。 不久之后,王昌龄便简单收拾了行李。 然后立即出发,他一心想要早点回家,好面见家人。 这么多年贬谪生活,王昌龄许久没有回家了。 然而,在途经亳州的时候,却发生了意外。 此时张巡那边告急,亳州刺史闾丘晓却按兵不动。 一向不拘小节的王昌龄或许当着闾丘晓的面大加议论,无所顾忌的指责闾丘晓贪生怕死。 这下子彻底激怒了性格向来桀骜不驯的闾丘晓,他决定给王昌龄一点颜色看看。 他看出王昌龄行李简单,料定王昌龄必定是无诏归家。 因而想要拿住这点,逼迫王昌龄低头。 王昌龄能低头也不至于屡次遭贬谪,气的闾丘晓当即下令杖杀了王昌龄。 王昌龄在花甲之年,却死在了非常痛苦的杖杀。 明明还有几天就可以见到心心念念的妻儿和母亲了,但现在彻底回不去了。 可怜一代才子,居然死于贪生怕死之辈。 此时他的妻儿和母亲或许也在满心欢喜,算着日子等待王昌龄的回来,但等来的却是王昌龄的死讯。 几日后,王昌龄被杖杀的消息传出。 得知消息的好友无不悲痛欲绝,纷纷为王昌龄鸣冤。 但闾丘晓却以无诏归家为由搪塞过去,想让他们报仇也找不到理由,但张镐除外。 张镐和闾丘晓同朝为官,对闾丘晓的为人也略有耳闻,也很快知道了内幕。 一代才子,死于宵小之手。 但此时大唐正值多事之秋,他也不敢随意处置一个大唐的官员,也不能立即王昌龄报仇。 但却暗中发誓,迟早要为王昌龄讨回公道。 这一等就是等了一年,最终为王昌龄报了仇。 王昌龄在后世被评为七绝圣手,是因为他推动了七绝诗的成熟。 而王昌龄的诗作题材众多,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。 王昌龄的边塞诗语句精炼,不过度渲染环境而注重边塞与净土的对比。 有时间轴上谈古问今的大气,诗句往往写得卓然不群,离尘脱俗。 论气度不在李白之下,情景交融,因而动人心弦。 如果王昌龄还能多活几年,经历整个安史之乱,或许有更加出彩的诗歌。 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的肉体,但王昌龄的诗歌却跨越了时间。 如同永生花一样,在文学界里永不凋谢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