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范仲淹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,忠君爱国,清正廉洁,善于地方治理。 可以说其人品、官德、口碑、政声都是一流的。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言,彰显了价值理性,千古流芳。 范仲淹之所以能写出《岳阳楼记》这样的千古名篇,是与他刻苦学习分不开的。 他在读书期间,曾说了一句话,竟然在后来梦想成真。 后来他步入仕途,却因一句话丢了乌纱帽,真令人为之叹息。 可以说,这两句话是影响他一生最重要的两句话。 “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,家族原本世居邠州。” “唐懿宗时,范仲淹高祖范隋在南方任官,因中原战乱不能归乡,故定居苏州吴县。” “五代十国时期,范仲淹曾祖祖父及父亲先后在南方吴越国任官。” “宋太宗端拱二年,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,其母为范墉之妻谢氏。” “范墉为官清廉,家无积蓄,骤然离世后家中贫困无依。” “谢氏为生计考虑,改嫁在吴县任职的朱文翰,范仲淹因而改从其姓。” “朱文瀚曾历经多次调任,幼时的范仲淹亦随继父多次展转。” “范仲淹因规劝二位异父兄长不要铺张浪费时遭对方以家世羞辱,意识到自己的家世往事,因而伤感不已。” “辞别母亲远游南京应天府求学,师从当世大儒戚同文。” “在应天府求学期间,范仲淹昼夜不息地苦读。” “他生活简朴,仅以咸菜与小米粥为食。” “有时候学习到深夜感到困倦,就用凉水洗脸使自己清醒。” “范仲淹立志高远,在寒窗苦读时就常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语激励自己。” “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,高中进士乙科第九十七名。” “被任命为为广德军司理参军,掌管当地的讼狱案件事宜,官居九品。” “在仕官后,范仲淹立即将母亲接来奉养。” “范仲淹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后,迅速发挥了政治才能。” “他处理案件时廉洁公平、刚正不阿,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甚至不惜顶撞上级。” “范仲淹因表现出众而升职为集庆军节度推官,依旧掌管讼狱案件事宜,官居从八品。” “范仲淹在集庆军出仕期间清正廉洁,对于大小案件必定秉公用心办理。” “宋真宗天禧五年,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,负责监督两淮地区的官盐贮运及转销。” “西溪为宋代重要的海盐产地,濒临黄海,海潮灾害严重。” “范仲淹上任伊始便上书泰州知州张纶,痛陈修筑海堤的利害,建议沿海筑堤,重修捍海堰。” “宋仁宗天圣二年,范仲淹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。” “天圣四年范仲淹母亲谢氏病逝,范仲淹辞官守丧,又将海堤工程托付给张纶主持。” “海堤最终由张纶主持完成,当地人感激范仲淹主持修堤之功,将其称为范公堤。” “天圣五年,为母守丧的范仲淹居住在应天府宁陵县。” “时任南京应天府知府的晏殊听说了范仲淹的才名,于是邀请他负责应天书院的教育工作。” “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教务期间,教学勤勉,以身作则,每当谈起国家大事时,一定奋不顾身慷慨陈词。” “在范仲淹的感染下,从应天书院开始,士大夫中流行起了严以律己的风潮,范仲淹的声誉也因而进一步提高。” “天圣六年,范仲淹写成《上执政书》,并将其上疏给朝廷。” 辛弃疾:宋朝名人那么多,公认的第一名臣,非范仲淹莫属。 古时,男子二十行冠礼,是为成人礼。 而范仲淹20岁的成人礼,却犹为特别。 活了20岁,有人告诉他。 你不叫朱说,你叫范仲淹,你是母亲改嫁带到我们朱家来的。 茫茫天地间,20岁的七尺男儿,身无长物。 血亲宗族不认你,对你有养育之恩的朱家不再容你。 你的身边只剩下一个两岁就丧夫带着你改嫁的苦命母亲。 来处无可追,归处心茫然。 如果20岁的你面临的是这样的人生巨变,你会如何? 20岁的范仲淹向我们出示了一份他的答卷。 他感念朱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,却不愿再寄生于他人。 毅然辞别母亲和朱父前往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,誓要为自己开辟出一番新的天地。 应天书院作为北宋书院之首,不光藏书丰硕,有名师指点学生功课。 更是不收学生学费,这对身处窘境的范仲淹来说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好机会。 在应天书院,范仲淹昼夜苦读,用尽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,睡得很短,吃得很少。 累了就用凉水浇脸,饿了就以稀粥为食。 五年未解衣就枕,读书之刻苦,非常人能企及。 同窗好友看范仲淹如此勤俭,便带来了一桌鱼肉美食邀请范仲淹品尝,然而范仲淹对着美味佳肴却没有吃一口。 同窗气愤的质问他,范仲淹回答已经吃惯了稀粥,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,再过艰苦的日子就会不适应。 这就是范仲淹,身处贫穷之境却胸有大志。 甘于清贫生活,刻苦求学,面对享乐诱惑能坚守初心,不改其志。 少年时代的范仲淹不光拒绝了享乐诱惑,更是放弃了可以窥见天子龙颜的机会。 北宋真宗皇帝巡游到应天府,万人空巷。 当地百姓和书院的学生们全都去街道上看皇帝巡游,只有范仲淹一人不为所动依旧在学院刻苦读书。 同窗询问范仲淹为何不去看皇帝巡游,范仲淹回答将来再见皇帝也不晚。 这就是范仲淹,面对再大的诱惑依然不改其志。 在世人醉心于花花世界之时,他依旧怀着年少的初心独行于自己选择的独木桥。 所幸苦心人天不负,寒窗苦读多年,终于在26岁那年。 范仲淹科甲成功,进士及第,开启了属于他范文正公的仕途一生。 “《上执政书》内容有上万字,主要在内政改革方面,其中主张改革吏治,裁汰冗员,安抚将帅。” “时任宰相的王曾对此极为赞赏,他与晏殊一同向宋仁宗推荐范仲淹。” “同年十二月,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,将他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。” “范仲淹为人直言敢谏,天圣七年宋仁宗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。” “范仲淹认为此举贬低了皇帝权威,于礼法不合,上疏劝谏,但没有得到答复。” “天圣八年,范仲淹又上疏劝太后刘娥还政仁宗,再度石沉大海。” “晏殊对范仲淹的行为深感震惊,批评他太过轻率。” “但范仲淹却不为所动,回信坚定阐明自己立场。” “天圣八年,范仲淹自请离京到地方为官,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,次年又被调任为陈州通判。” “即使在外地任官,范仲淹依旧时刻忧心朝廷之事,多次上疏直谏,反对朝廷大兴土木,并倡导整治吏治。” “太后刘娥驾崩,仁宗亲政,召范仲淹入京,专门负责谏言之事。” “刘娥逝世后,朝中官员大多跟随政治风向,议论批判刘娥执掌政权时的过错。” “但范仲淹却认为刘娥有养护宋仁宗之功,建议朝廷成全她的美德,宋仁宗因此下令朝臣不得再妄议刘娥过失。” “宋仁宗在刘娥去世后想立自己的养母杨太妃为太后,让其参与军国大事。” “但范仲淹劝谏说频立太后会让天下怀疑皇帝不能亲自主政,于是宋仁宗虽然继续保持了杨太妃的太后称号,但除掉了她的太后册命。” “江淮及中原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,宋仁宗应对态度消极,范仲淹再度上疏直谏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