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从这两段对话中,不难看出曹操和司马懿的思维差距。 曹操,虽然是一代枭雄,但在关羽之死的刺激下,表现出的却是个人情感上的释放。 他的十字感叹,更多的是出于对关羽的畏惧和对自己未来安全的庆幸。 而司马懿,则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,冷静地分析了局势,并提出了长远的应对之策。 这九个字,凸显了他深厚的谋略功底和冷静的头脑。 这场十字对九字的对话,成为了曹操和司马懿智慧高下的鲜明对比。 曹操,虽有雄才大略,但终究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凡人。 而司马懿,则是一个冷静理智、深谋远虑的智者。 正是这份冷静,让司马懿在三国的纷争中保持了不败的姿态,最终助司马家族夺得了曹魏的政权。 “十二月,刘备与孙权大军逆江而上与曹操大军对峙于赤壁。” “恰逢此时,曹操军中瘟疫盛行,新收编的水军尚未磨合,将士们士气不足,在与周瑜军队最初作战时被打败。” “战败后,曹操将水军和陆军会合,抓紧时间操练水军。”” “并命人把船只首尾连接,这样一来船只更加平稳,将士们也不容易晕船。” “对此,周瑜部下黄盖想出苦肉计,先假意投靠曹操,待曹操来相迎时,再火烧曹营。” “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策,最终借着东南风,火烧曹操的战舰与营寨,大败曹操,曹操狼狈出逃。” “经过此次战役,曹操的军队死伤过半,曹操担心赤壁之战的失败会影响后方政权的稳固,立刻率军回到了北方。” “献帝建安十四年,曹操回到谯县,他下令建造船只,训练水军。” “七月,曹军到达合肥,继续南下。” “此时,庐江人陈兰、梅成反抗曹操。” “曹操派驻守合肥的张辽领兵平叛,消灭了陈兰、梅成等人。” “献帝建安十六年,曹操派部将夏侯渊率领军队,宣称攻打汉中的张鲁。” “因为军队必定经过关中,马超、韩遂怀疑这是曹操的阴谋,目的是想消灭自己。” “于是,马超、韩遂联合关中诸将共同起兵反曹。” “最终,曹操打败了关中联军,韩遂、马超等人逃到凉州。” “随后,经过多次讨伐,消灭了韩遂、马超等人的残余势力,最终平定关中。” “献帝建安十八年,曹操率领军队从合肥出发,攻打孙权。” “最后,曹孙两军相持一个多月,曹操无功而返。” “五月,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。” “献帝建安二十年,汉献帝被逼废后,立曹操女儿曹节为后。” “随后,张鲁率众归降,曹操尽有汉中之地。” “献帝建安二十一年,曹操被册封为魏王。” “献帝建安二十四年,曹操亲自率领军队来到汉中,刘备集中兵力扼守险要据点,始终不与曹军正面大规模交锋。” “汉中地形崎岖,粮曹运输困难。” “相较于刘备军,曹操军粮草不继的问题更加严峻。” “刘备军在坚守的同时,还伺机偷袭曹军粮道。” “此战,曹操损失大量粮草和兵士,士气大降。” “夏五月,曹操率军队回到长安。” “献帝建安二十四年,刘备大将关羽率兵从荆州出发,进攻曹操的襄城和樊城,曹操派遣大将军于禁率领军队前往樊城迎战。” “当年八月,刘备大将关羽乘着洪水泛滥的机会,大败于禁,并将其擒拿,进而围攻樊城。” “此时,樊城内曹军仅有数千人,城池还被水淹,曹操部下曹仁率领军队在此死守。” “十月份,曹操率军前往洛阳指挥作战,救援樊城。” “此时,孙权想趁机夺取荆州,便与曹操相约共同夹击关羽。” “孙权派遣吕蒙偷袭江陵,而曹将徐晃率大部援军从正面进逼关羽,关羽两面受敌之下,兵败被杀。” “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,曹操感念关羽的忠义,以诸侯之礼安葬了关羽。” “孙权在樊城之战中与曹操联合,趁机取得荆州,曹操上表汉献帝命孙权为荆州牧。” “孙权被任命为荆州牧后,派遣使节向曹操进贡,并且向曹操称臣,劝曹操废除汉献帝,自立为大魏皇帝。” “对于孙权的来信,曹操将其书信给群臣观看,并且表示孙权是想让他在火上烤。” “而此时,曹操的部下看到孙权的书信,也纷纷劝曹操称帝,被曹操拒绝。” “献帝建安二十五年,曹操率军回到洛阳,不久便病死,享年六十六岁。” “曹操去世后,继承其王位的曹丕自立为皇帝,国号为魏。” “曹操被追谥为武皇帝,庙号太祖。” 范仲淹:袁绍死后,曹操花了八年才统一北方。 曹操拿下北方的八年间,只能说选的时机太妙了,各方都被狠狠的牵扯住。 刘表坐拥荆州,占据着东汉末年战略要地,但他性格多疑,缺乏进取之心。 他只是象征性地进攻了一次,刘表便吓得龟缩不前,再也不敢有什么动作了。 而老对手刘备虽然雄心壮志,却屡遭他的打击,手底下没兵的他只好投靠刘表。 但没想到这位优柔寡断,还不给予他信任和支持。 刘备即便有着对局势的把控,想要北伐曹操,但摊上了刘表也只是有心无力。 江东那边孙权也是刚成年就执掌大权,本就处于动荡时期,纷纷造反企图夺取江东拱卫。 好在少年时的他还是很给力的,很快就击退了这些内乱,重新统一了势力。 在解决了事情后他并未止步,将目光投向久未被中央政权有效控制的山越地区。 山越蛮夷作乱已久,他决心彻底平定这些动乱根源,确保江东长治久安。 接下来的几年间又亲自率军,多次出征山越,终于将这些久攻不下的地方纳入版图。 江东一统后开始着手整顿吏治,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。 当年父亲孙坚曾被荆州太守黄祖所杀,于情于理都要先报仇。 为报这份血海深仇,他亲自率兵出征,经过两次艰难的战役终于杀死了黄祖。 这一战役不仅伸张了江东的威望,更彰显了孙权已成为一代枭雄的决心与实力。 经过数年的奋战,终于平定了江东的内忧外患,为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做好了充分准备。 尽管如此他仍在为日后抗曹做着准备,稳固自家地盘来积蓄力量。 在这八年间,三人或因性格局限,或因实力不足、内忧外患,都未能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 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的地盘一直扩大,却没一人敢上前阻止。 而他能够如此放心的去收复北方,少不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,就是官渡之战。 这场战役的胜利,他虽然击败了袁绍,但并未彻底击垮他,当时就他体量最大。 在河北经营多年根基稳固,他一时也是难以撼动,之后在仓亭又一次击败他。 只能说他虽然战败,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很快稳住了局势,在河北依旧占据优势地位。 直到袁绍病逝,儿子争夺家业,兄弟内斗,这才让他看到了彻底占领河北的机会。 从之后的7年,他先后五次挥军北上,发动大规模的征伐行动。 这一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,不仅要收拾河北的那边的势力,还要小心境内的叛乱。 而就是这个情况,各方却没一点动作,只能说这时机把握的太好了。 在这场艰难而漫长的征途中,他愣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点点蚕食。 终于逐步占领了河北,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只能说这八年间,大家都在各忙各的,先整顿好自己的摊子,很默契的都没动兵。 可这却让曹操给乐坏了,就这种局势下,还用了8年的功夫才吃掉了北方。 只能说当时的袁绍哪怕定下合适的继承人,也不会成后来那番局面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