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为人正直不是七窍玲珑心,而是光明磊落胆,是严谨认真,是品德高尚。” “正直,不仅是一种能力,更是一种态度。” “一个正直的人,言而有信、敢作敢当,往往让人安心并相信值得他们深交。” “要做就做一个正直的人,在复杂的世界中混得风生水起。” “乾兴元年,宋真宗驾崩,宋仁宗赵祯登基为帝。” “当时宰相利用认为仁宗年少没有势力支撑,心中萌生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大权的想法。” “朝中大臣对此议论纷纷,却没有一个人敢真正出来阻拦。” “只有晏殊站出来,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。” “晏殊建议仁宗的嫡母刘太后可以垂帘听政,以更好地辅佐幼帝。” “大臣们纷纷赞成,丁谓和曹利用知道自己这时候如果逆着来,就真的名不正言不顺了,只能作罢。” “晏殊的这一举动帮助幼帝和刘太后渡过难关,得到了皇上和太后的好感。” “晏殊头脑清晰,做事不仅有勇,更加有谋,懂得辨是非,明形势。” “后来,晏殊因故被人弹劾,贬出京城。” “他便开始在当地大兴土木,兴建学校,培育人才。” “他所创建的应天书院更是一跃而成为与岳麓书院、石鼓书院、白鹿洞书院并称的宋初四大书院。” “范仲淹、欧阳修、王安石等人都是他的学生,在他的培育和点拨下纷纷进入官场为国效力,后来给予了晏殊很大的帮助。” “谨慎缜密、平和低调,他一生的政治经历也确实没有出现大风大浪。” “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和低调的人,面对威胁时有勇有谋、敢于亮剑、捍卫皇权、护国安危。” “面对困境不屈不挠,坚定做好自己认为正确的事,育才兴邦。” “做人做事,要先把握全局趋势,有条不紊开展,只有这样,才能走得稳走得远。” “据记载,晏殊在有一次曾被太监误宣进入禁宫内。” 范仲淹:晏殊一个人的命运,藏在他的行为里。 晏殊是世人眼中的幸运儿,一生顺遂,无波无澜。 且身居高位,好友众多,有着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。 晏殊自幼聪颖好学,五岁就能做诗,当地人称他神童。 几年后他被时任江南按抚的张知白以神童的身份推荐入京参加考试。 他的诚实与才华让宋真宗十分欣赏,赐同进士出身,留秘阁读书深造。 父亲去世,他曾回老家服丧,但丧期未满就被召回任职。 晏殊的仕途可谓一步十级的攀升,用平步青云来形容,一点也不为过。 然而,无论他身居何位,身处何地。他都一如既往地淡然平和,但是在这清淡之中却总透着一丝深深的寂寥。 大家只看到晏殊人前风光无限,百事顺心,好似世间一切好运都降临到他的头上。 可有几人能看到,他一步步走来,走得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。 朝堂上的晏殊虽然身居高位,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。 宋真宗经常向他征求意见,每次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。 而他每次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,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送真宗,不敢有一丝疏忽。 常言说,伴君如伴虎,所有荣辱沉浮都在那个至尊之人的一念之间。 深谙为官之道的晏殊明白这个道理,因此他时刻保持着警惕,保持着清醒,也时刻有着莫名的孤独与寂寞。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,世间没有几个人能以本心示人。 更何况,能保持一生平安富贵的晏殊,他又怎可能随心随性畅行人间。 表面上的云淡风轻,内心里的沉重隐忧,让他的诗词永远在淡然中充斥着缥缈的轻愁。 晏殊的心是寂寥的,晏殊的情也是寂寥的。 他一生曾有三位正妻,但都非长寿之人,一个个皆因病先他而去,徒留自己空对白头。 晏殊虽做了整整五十年的高官,家中也蓄养着歌姬、舞姬,可是他却从未流传出任何风流韵事。 但他一定也有着内心深处眷恋的红颜知己,否则他不会有那么多的缠绵相思。 据说晏殊在一次与欧阳修喝酒时,欧阳修请来一位歌女助兴,这位歌女名叫张采萍。 谈论诗词时,晏殊意外地发现,她与他竟然在很多观点上出奇地一致,这让他有了一种如遇知音之感。 可是他们终究只是萍水相逢,短暂相逢后是一世别离。 晏殊再没见到过她,可那份相思却住进了他的心里。 他只能将这份情融进诗词里,祭奠那份纯真的感情。 晏殊一生平稳,顺风顺水,病逝后宋仁宗还亲自前去祭奠。 “当时宋真宗病重卧床不起,命人拿出一纸文书给晏殊,里面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诏令。” “晏殊表示自己是外臣,这件事应该由内臣主管,自己不敢僭越。” “真宗点头同意,于是召来翰林学士。” “第二天早晨,宣麻发往宫外,皇帝诏令中的内容和昨日见到的大相径庭,晏殊深感惊骇。” “但因为对大局影响不大,也就没有向外人说,一直把这件事深埋心中。” “晏殊深知官场规则,所以多年来行事一直很圆融,既不讨好也不针对,是难得的平和宰相。” “晏殊除了在事上表现出圆融,在对待人方面也十分圆融。” “晏殊有位学生叫黎简,两人是同乡。” “一年夏天,晏殊回乡探亲,众多官员上门拜访,但黎简没有来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