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在这个世界上,有很多人生成功的人,也有很多失败觉得落魄者的人。 但更多的是行走在成功与失败之间,那坎坎坷坷平凡的人。 你此时成功风光了,也不要骄傲。 甚至自觉高人一等,瞧不起那些平凡的人。 你此时失败落魄了,也不要气馁,更不要感觉低人一等,丧失对未来的希望。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 未来不可预测,可能现阶段成功的是他,可能下一刻成功的就是其他人。 那些有能力可暂时落魄的人,更是如此。 “晚唐时期的诗人杜荀鹤曾写下《小松》一诗,鼓舞了众多后人。” “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普通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和无助感,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告诉我们。” “在低谷时期,我们更应坚持自我,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。” “自小刺头深草里,而今渐觉出蓬蒿。” “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” “这首《小松》写松树,但更是用松来比喻人,托物讽喻,寓意深长。” “松树小的时候太不起眼了,藏在深深的草丛里,到了后来才渐渐的越长越高、超出蓬蒿。” “当时人看不出它是凌云之木,直到它高耸入云霄才说它高。” “这首诗透露出普通人渴望得到承认与尊重的情感,仿佛是他们的心声。” “诗中的小松,逐渐从土壤中生长,形象地代表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困境与命运。” “它所生长的环境,被杂草与其他树木所包围,阻挡了阳光和雨露,这正如普通人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压抑与困境。” “作者杜荀鹤以小松为喻,实则在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与遭遇。” “杜荀鹤与当今众多普通人一样,出身于平凡家庭,用小松树比喻自己,实在贴切。” “关于他的身世,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,有人说他是杜牧的儿子。” “理由是大概在会昌末年杜牧曾经调到池州去当刺史,这个时候他的妾已经怀孕了。” “这个小妾后来被嫁给了另一个姓杜的人,杜筠,生下了杜荀鹤。” “但不管是不是杜牧的孩子,杜荀鹤的这一生、过得都是够坎坷的。” “他生活的时代是晚唐向五代过渡的时期,盛唐有多灿烂,晚唐的政治就有多黑暗。” “老百姓生活很苦、出生在这个时期的文人也很惨了,往往一生蹉跎。” “从小有志向的杜荀鹤,在少年时期就勤学苦读。” “为了实现理想,他在九华山、庐山等地都学习过。” “学成之后他踌躇满志的参加科考,满心希望走上仕途、光耀门楣。” “可是梦想有多美好,现实就有多残酷。” 苏轼:一首小诗短短四句,富含人生哲理,激励了无数处于低谷中的人。 自小刺头深草里,而今渐觉出蓬蒿。 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 这首诗只有28个字,却充满了无限的人生哲理,读懂了让我们受益终身。 自小刺头深草里,而今渐觉出蓬蒿。 松树在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,长得非常微小,以至于被埋没在深草之中。 但它从不低头服输,一个劲地向上笔直生长,现在它的个头已经超过了蓬蒿的高度了。 前两句描写松树的生长艰苦环境,以及其成长的习性。 刺头的刺,钩勒出小松外形特点的同时,也准确地表达出它那坚强不屈的性格、锐不可当的精神。 正是有这种精神和性格,所以才会出蓬蒿。 这是必然的结果,也是未来凌云的征兆。 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 世人不知道它其实是凌云木,直到它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,才开始夸奖他的高大,承认它的伟岸。 后两句诗人连用两个凌云,后一个自然是指大松。 大松已然凌云,这个时候再来称赞它高大,其实也毫无意义。 只有在凌云木尚小之时,加以爱护和培养,那才是有识见,才有意义。 他写松,写小松,其实都是在写自己。 他生于寒门,以小松没于荒草自比,可谓恰如其分。 关于杜荀鹤的出身,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。 据说会昌末年杜牧调任池州刺史时,他的妾已怀孕,后出嫁给长林县乡正杜筠,生下了杜荀鹤。 但不管是不是杜牧的私生子,杜荀鹤的一生,都过得比较坎坷。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晚唐向五代的过渡期,盛唐有多么灿烂,晚唐的政治就有多么的黑暗,出生在这个时期的诗人自然相当悲惨。 少有才名的杜荀鹤腹有壮志,为了实现梦想,在九华山、庐山等地勤学苦读,长达十年左右。 学成之后踌躇满志地参加科举,期望一举成名天下知。 晚唐时代的腐败早已渗透到科场,选拔人才的科举早已演变为公然贿赂,你上面有人,自然可以及第。 无人赏识,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杜荀鹤,在科举的路上。 虽常有拜谒高官,但仍是被人看不起,导致屡屡落第。 考了几次,又赶上了黄巢起义,不得已他只能从长安回到老家,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。 世道不公,心中自然不平,于是在这样遭遇之下写了这首《小松》。 借物言志,表达他迟早会出人头地,让人刮目先看的自信。 而松虽小,但仍高洁,雄健,迟早有顶天立地的时候,这也是要对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所说的话。 当时藩镇割据,晚唐的诗人文士想求闻达,还可以到各个藩镇中寻求机会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