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还值得称道的是,韩诗的格调大都昂扬健拔,即便是晚年的诗作,也不见有衰疲委顿之态。 倚天绝壁,直下江千尺。天际两蛾凝黛,愁与恨,几时极! 暮潮风正急,酒阑闻塞笛。试问谪仙何处?青山外,远烟碧。 当时金兵南侵,直逼长江,江淮之间战云密布。 作者有感于国家安危,临江题咏,抒发了愤激的情怀。 上阕以写景为主,情因景生。 起句倚天绝壁,直下江千尺,气势不凡。 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,抬头仰视,只觉峭壁插云,好似倚天挺立一般。 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,低头俯瞰,又是另一幅图景。 只觉悬崖千尺,直逼江渚。 这开头两句,一仰一俯,一下一上,雄伟壮丽,极富立体感。 下阕以抒情为主,情与景融。 下阕紧承上句,写引起愁与恨的原由。 天近傍晚,江潮汹涌,耳边传来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。 当涂地处祖国腹地,可是如今却成了边塞,听到边防军的笛声,触动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。 忧国伤时,感慨无限,禁不住忧心似焚。 这首词格调沉雄激越,与采石矶的地理环境、当时的战争情势以及作者心头为抗敌而翻动的波澜,自然融合相协。 “乾道7年,丁忧除服,韩元吉回临安复官。” “这一年,朝廷派韩元吉出使金国,贺万春节。” “途中他利用这次难得返回中原的机会,暗暗观察敌情。” “凡到一驿,无论是喝茶还是洗手,哪怕是只遇到妇儿儿童,也往往主动挑直话题,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。” “回朝以后,孝宗看了奏章以后,非常肯定他的观点。” “大凡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,大多会用诗词来表达其感受,这便慢慢形成了使金文学范式。” “乾道9年,韩元吉除吏部尚书,淳熙元年因遭劾以待制出知婺州。” “转眼到了淳熙3年,韩元吉离建宁,入都复为吏部尚书,途径崇安,再会朱熹,两个相谈甚欢。” “淳熙5年,韩元吉力请外任,离开朝廷,以龙图阁学士身份,再知婺州。” “淳熙7年,他致仕后开始了晚年在上饶的真正闲居生活。” “韩元吉一生中效的人物有数百位,而重要的人物有4位。” “其中吕祖谦是他的女婿,先他而逝。” “陆游是他交往时间最长的朋友。” “朱熹是他学术上的诤友,而辛弃疾则是他退居上饶时来往最密切的朋友。” “辛弃疾最后定居上饶的时间是在淳熙9年,即他的带湖新居落成之后。” “对他而言,韩元吉是政坛和文坛的老前辈。” “事实上,韩元吉还是当时上饶文坛的盟主,辛弃疾因此对韩元吉非常尊重。” “词中辛弃疾对韩氏家庭、韩元吉本人赞美有加,他们两人的感情基础主要还在于有共同的抗战理想,这在词中表现得非常清楚。” “韩元吉在词中对辛弃疾投闲带湖的生活有非常形象的描绘,是当时词作中最真实且贴切后首。” “当时,韩元吉住在上饶城南,筑苍筤亭。” “而辛弃疾的带湖庄园则在上饶城北,庄园最豪华的建筑当为雪楼。” “冬天,韩元吉从城南载酒去带湖与辛弃疾一道在雪楼观雪。” “但韩元吉在这次的70寿辰之后不久即下世,这首词因此成为韩元吉收到的最后的祝福。” “淳熙9年朱熹从临安归福建,途径上饶,住在韩元吉家。” “第二天,韩元吉约了当地的诗人徐衡仲一道陪朱熹游南岩一滴泉,辛弃疾知道后亦赶来相会,这便是上饶文化史上著名的南岩之会。” “在上饶,韩元吉与朱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。” “淳熙10年,朱熹率门人在武夷山下建武夷精舍。” “朱熹作为理学家,与当时的文支并不隔膜,他对上饶的诗人的赵蕃、徐斯远、韩仲止都有过评价。” “从他一夜与弟子同看诗集,看得实在疲倦而又叫弟子读给他听,凭此一点足见他对韩元吉诗歌的着迷程度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