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尽性,然后知生无所得,死无所丧。 知死之不亡者,可与言性。 大部分你我都是过客,来时一场雨,去时一阵风,到最后留不住痕迹。 但总有一种人,在一生所受的风雨里越走越勇。 最终超越了众生,成为了圣贤。 “神宗熙宁九年,秋风吹过渭水,横渠上的张载穷毕生所学,写成了一本书。” “已经名动关西的他,告诉所有的门人。” “这是他历年致思所得,所言大略和前圣所合。” “而有所发端处,则更要待后来人,然后能触类广之。” “这一年三月里,同样是大宋进士的兄弟张戬,在横渠上变成了东风。” “张载哭之不欲生,他手书哀辞十二篇,篇篇纳于茔圹中。” “秋风吹来时,他做了一场奇怪的梦,似乎预示了什么。” “于是,他开始夜以继日地作书,取名叫《正蒙》。” “写书到刻苦处,有时从入夜默坐到彻晓。” “也许,他是在争分夺秒。” “也许,他是在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 “事实上,张载要为天下和万世写一本书。” “因为,尽管宋朝的几任皇帝都想励精图治。” “但张载看到的世界,却依然充满着遗憾。” “就在神宗熙宁的某一年,关中迎来过一个可怕的歉年,穷苦的人们中间,出现了人相食。” “那一年,张载制止了他的家人舂米。” “于是,一家人都吃粗米。” “张载认为,在饿殍满野的年岁,能吃饱饭都是有愧,又怎么能择米而食?” “这一餐的话题太沉重,张载对案不食,一度达到了四次。” “尽管,他自己一直以来以来,也在帮着身边的门人。” “当这些人身处困境时,哪怕他只有粗米疏食,也必定和他们共享。” “但哪怕打死他自己,他也只不过只有百亩薄田。” “所以,要让天下的人都吃上饭,莫过于让天下的人都有田。” “或者,像孟子说的那样,让人们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” “然后,天下无饥馁,世界就会好很多。” “而要做到这些,就要教化天下,让人人都向善。” “而要教化天下,让更多人成为圣贤,就要让人们大其心。” “然后体天下之物,最终在穷神知化后活出通达。” “因此,只有写成的书,能把圣人的思想传递到更远的时空,才能帮助到后来的更多人。” “张载以为,五十以后的人,能更看透世间的道理。” “自从熙宁三年时,他和执念很深的王安石最终在汴梁分道扬镳,就西归横渠,开始在终南山下屏居。” “数年以来,他敝衣疏食危坐一室,俯而读,仰而思。” “有所得则随笔而记,有时夜半而起,取蜡烛以书,志道精研,未尝有须臾怠懈。” 张居正:张载一生著书讲学,传道授业,为关中士人宗师,世称横渠先生。 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 在张载的精神遗产中,这四句名言被广为传诵,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。 因此,这四句话又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。 张载生活在北宋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——儒学复兴时期。 他一生著述颇丰,因讲学关中,张载其学派被称为关学。 认真研读《中庸》后,张载又认真研习佛教思想,最后回归儒家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。 横渠四句言简意宏,开显出北宋理学的浩然气象,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 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 分别强调了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人、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。 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,如果说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是儒家的个人理想,那么横渠四句就是儒家的用世抱负。 张载的思想不仅对于宋明理学具有奠基性、开创性地位,从整个儒家思想史的角度审视。 张载的思想具有恢弘的思想气度、青出于蓝的创新精神和力挽狂澜的使命意义。 茫茫宇宙之中,个体的人虽藐小,但每个人都可以秉承横渠四句。 张载的一生,两被召晋,三历外仕,著书立说,开宗立派。 终身清贫,殁后贫无以殓,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。 横渠先生进则为循吏,退则为乡贤,以实际行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开拓了儒者担当新局面。 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 这是张载的思想精髓所在,这四句名言,在新时代被广为传诵。 “也许,这是一个文人鼎盛的时代,但何尝又不是一个悲剧主义的时代!” “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王安石、三苏、二程、曾巩,以及张载自己。” “每个人都在穷毕生之学,尝试着催生一个更合理的世界。” “或执着于儒学,或深耕于史学,或力行于文辞。” “但世界的运行,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和他们心目中的目标愈行愈远,所有人的理想都遥不可及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