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我未成名卿未嫁,可能俱是不如人。 后面两句偕是调侃,我没有成名,你没有嫁。 咱俩都是半斤八两,谁也别笑话谁,我们都不如别人。 罗隐久困科场,云英久困乐籍,两人一见面常常取笑对方。 十年之后,久别重逢。 故人相见,关心的问题依然,罗隐科举又与云英不期而遇。 见她仍未脱离乐籍,远离风尘,罗隐不胜感慨。 却没想到云英一见面却惊诧,于是罗隐写诗赠她。 “咸通十年冬,吏部员外郎于環出任湖南观察使。” “因为于環曾为罗隐的进士考试广为延誉,窘迫中的罗隐于是写《投书湖南于常侍启》,请求于環奏授一官或推荐他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考试。” “至咸通十二年,罗隐任衡阳县主簿,因性格不容。” “年末离职东归,在途中将湖南所作文书编为三卷《湖南应用集》。” “咸通十三年,罗隐经江夏归乡,拜谒湖州刺史裴德符。” “次年春,罗隐再到湖南谋职,但于環此时已被贬袁州刺史。” “罗隐拜谒继任湖南观察使兼潭州刺史王凝,作《投湖南王大夫启》,求职不得。” “而再东下至扬州,谒淮南节度使李蔚,求得入其幕府中为吏。” “因恃才傲世,仅几月又弃职而去,流落于扬州街头。” “乾符元年,罗隐为求职再西下江州、鄂州等地。” “拜谒江州刺史陈辇,作《上江州陈员外》。” “谒鄂州刺史韦蟾,其作有《上鄂州韦尚书》诗,求职均不得回复。” “乾符二年,爆发黄巢农民起义,罗隐在无路可投的境况下,来到了池州,投奔其父。” “乾符四年,经池州以等第之举,罗隐再次赴京师长安,以参加第二年的进士会试。” “因未得荐举,罗隐再次落榜,于悲愤之下作《偶兴》诗。” “自大中十三年初去长安应试,到乾符四年的二十年,在应试屡遭黜落后。” “罗隐自言命薄地卑,无人援引,遂放弃从科举入仕途之路。” “罗隐居池州梅根浦期间,得到池州刺史窦潏的照顾,池州因受黄巢之乱无屋宇城壁。” 辛弃疾:半生漂泊潦倒的罗隐,写过一首旷达的诗,后两句家喻户晓。 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,就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,抵达梦想成真的辉煌时刻,但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。 唐代有个文人名叫罗横,从少年到中年,他不断地参加科举考试。 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,考了十多次,结果全盘皆输。 从此淡出江湖,改名为罗隐。 罗隐前半生漂泊潦倒,时运不佳,与仕途无缘,难展心中宏愿。 其实他富有才华,写了不少的诗文,不乏名篇佳作。 这份非凡的才情,使得他在民间还是蛮受欢迎的。 当朝宰相令狐绹的儿子考中进士,罗隐写了诗文以表示祝贺。 儿子考中进士本是值得高兴的人生大事,然而宰相却漫不经心,得到罗隐的诗文手迹却大为欣喜。 真有些匪夷所思,但是也足以证明罗隐的作品有很大的魅力。 有位才女对于罗隐的诗文相当喜欢,常常在她的父亲面前吟诵。 当有一天,有缘见识这位偶像时,结果出乎意料。 因为罗隐其貌不扬,甚至有些丑陋。 才女大失所望,从此绝口不念罗隐的诗。 对于罗隐有无妻室,很难搜集到相关的资料。 古代才子放浪形骸,流连于烟花枊巷,倒也见怪不怪了。 歌妓云英是罗隐的旧日相好,不知当时俩人是否有过海誓山盟。 光阴流逝,十年之后罗隐故地重游,再度邂逅云英,两人旧情复燃。 云英风姿犹在,红颜未逝,触动了罗隐的内心隐痛。 锺陵醉别十余春,重见云英掌上身。 我未成名君未嫁,可能俱是不如人? 这两句有着惺惺相惜的意思,也有着人生失意,辛酸无奈,五味杂陈之感。 末一句反问,问得好!难道真的是我们都不如别人吗?谁知道呢? 现实世态如此,哪是个人命运能左右得了? 身不逢时,事不由人,阴差阳错,种种兰因絮果。 罗隐写过一首咏物诗《蜂》,被选入《唐诗三百首》,它有着讽喻的意味。 既赞美了那些终日勤劳,不畏艰难,造福于民的人,又讽刺了那些不耕而食、不织而衣、不劳而获的人。 不论平地与山尖,无限风光尽被占。 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 罗隐辗转江湖数十载,看透世态人情,也尝遍酸甜苦辣,他的作品有着现实主义的意义。 他敢于以诗笔抗争社会的黑暗,反映民生疾苦,抒写个人的坎坷际遇。 他的诗风流丽,笔力恣意,感情沉郁苍凉,言浅意深。 虽不算十分完美,然而终是晩唐一代名家风范。 罗隐写过一首旷达的诗,后两句家喻户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