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三四章 两份奏折-《獒唐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“那本官就......报上去试试?”
    他却不知道,王弘义比吴宁这个狠多了,连谋反的帽子都扣下来了。
    而且,孙宏德还留了个心眼儿,他琢磨着,这个子虚乌有地弹劾状不一定行,怕直行上奏圣后会怪罪于他。
    所以,这货都没直奏武则天,而是走正常程序,送到觐奏院,准备一级一级的往上报。
    结果,这张弹劾状在路上走了十来天,武则天还没看着,就先攥在了最不该看的人手里。
    按照大唐的政府流程,地方官员的奏折,要选送到觐奏院由文吏初步分拣,再按照所奏公务的大小,小事则按种类分捡六部直接处理,只有大事才会酌情上呈武则天圣裁。
    这种不疼不痒的弹劾状,哪用得着武老太太亲自烦心?
    文吏搭眼一瞅,就直接扔到了专管此项的监察院那一堆里。
    可是,监察院谁是老大?
    御史中丞来俊臣啊!
    ......
    此时,来俊臣手里有三张纸——两封公文奏报、一封私信。
    公文都来自房州,一份是王弘义的。报房州大令孙宏德勾结山南道别驾吴长路,骗税合商,意图谋反。
    私信也是王弘义的。求请兄长帮忙除去孙吴二人,到时所得资财,半与来公。
    来俊臣眉头紧皱,沉吟自语:“弘义这次,有点不合适宜啊?”
    孙宏德还好说些,关键是这个吴长路。
    这是圣后年前才提拔起来的新贵,意义非常。
    上任不到半年,就要告倒?圣后那边会不会怪罪,却是来俊臣吃不准的。
    可是,又好好看了看王弘义的私信。
    “吴家的炭厂,居然有这么大的利?”
    来俊臣又有点动心了。
    确切地说,不是有点动心,而是很动心。
    要是按王弘义的说法,只那一家炭厂每年的红利就得几千贯,蜀商一订就是几十万斤炭,而且利润又那么厚。
    别说是小小的房州了,就算是东都巨商也挣不来那么多。
    你就说,来俊臣能不眼馋吗?
    可是,怎么才能不触怒圣后,又能把炭厂弄到手呢?这一点上,来俊臣可是一点都不傻。
    圣后!圣后的心思才是他立足的根本。
    倒是王弘义和孙吴二人的私怨早就被他抛到九宵云外去了,满脑子都是那个炭窑和怎么不触怒圣后。
    要不,卖了王弘义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