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吴敬梓在《儒林外史》中绘声绘色描写了一个闹剧人头会。 说的是屠夫张铁臂,冒充江湖游侠,用猪头充人头,骗取娄家两位公子五百两银子的故事。 这个故事并非吴敬梓凭空捏造,他的故事原型就来自于唐朝诗人张祜。 张祜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,世人称作张公子,有海内名士之誉。 跟陈子昂一样,年轻的时候喜欢仗剑行侠,不喜读书。 一心只想结交江湖人士,做一个逍遥的江湖狂人。 “最像李白的诗人,本有希望成为小李白,却因性格蹉跎一生。” “中唐,是唐朝国力由盛而衰的转折点。” “但是在诗歌、文学方面,虽然没有李杜王维这样的巨头,却也是诗人辈出的时代。” “和盛唐一样,也呈现出了群芳争艳的繁荣景象。” “韩愈、刘禹锡、柳宗元、白居易、元稹……任意挑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。” “单论名气,张祜当然不能和前面那些人相提并论。” “但在当时,他也算是一个名家,人称张公子。” “张祜这个人啊,有点像李白,他有远大的志向,关心着国家大事。” “同时他又行止浪漫,特别喜欢和朋友谈剑论兵。” “经常来往于江淮吴越一代,颇有侠气。” “他写过一首《到广陵》自述早年生活,天天做梦都想当大侠的李白很相似?” “不幸的是,这样的性格也成了仕途上的绊脚石。” “天平节度使令狐楚本来很器重他,就推荐给皇帝唐宪宗。” “宰相元稹却看不惯这小子,说了点有的没的,皇帝就把这事搁置了。” “没办法,张祜只好去给节度使打工,又因性格狂狷,到哪儿都待不长久。” “就这样兜兜转转蹉跎一生,晚年穷老而死。” “以致于《唐才子传》中都把这位曾经的张公子张祜误作为张祐。” “可见张公子的后半生有多么凄凉,才会连真名都差点不能留下来。” “张祜早期和中晚期的诗,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。” “但无论是早期的宫体诗,还是中晚期的题咏诗,在他的时代都算是上乘之作。” 苏轼:张祜是中晚唐著名诗人,出生名门,性格狂放。 长期奔波于仕途之中,求官心切。 但屡遭他人排挤,一生落魄。 他的诗题材广泛,风格多样,凸显诗人才华与才情,又极具人格魅力。 据说,张祜被人称作张公子,可见其家世较为显赫。 他为人清高,颇有才华,颇受唐朝中期官员令狐楚赏识。 后者极力向朝廷推荐张祜,并将其诗歌呈上给朝廷。 当时皇帝让元稹评价张祜的诗,元稹却对其诗评价较低。 最后没有得到皇帝认可,最终寂寞归乡,隐居淮南而终。 拥有心怀天下的抱负,又有才华,但社会地位与其才华不相匹配。 直至去世他也没有得到一官半职,杜牧就曾经写诗为其遭遇打抱不平。 虽然社会地位不高,但张祜交游很广,除了令狐楚与杜牧力荐他之外,皮日休、李涉也曾为他作诗。 可见在文人圈子里,张祜是得到认可的。 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主导张祜一生,年轻时为仕途奔波,但无奈到处碰壁。 在多次打击之下,他也多次流露出归隐的愿望,最终晚年时候真的过起隐居生活。 政治上不得志的情况下,后来他将精力放在诗歌创作上,诗中还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一些看法。 可见他虽然是布衣身份,但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。 虽然未踏入仕途,但张祜的诗中具有讽谏意味,可以体现诗的实用化倾向。 因为时代风气侵染,张祜的诗中也具备通俗化特质。 语言浅近,风格流丽,纯属工整,在技巧上广泛借鉴民歌语言方式。 可以说,张祜的诗深受元白诗风影响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。 必须要说的是,细品张祜的诗,可以发现他对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恰到好处。 他还很注重赠诗对象的身份和特点,选择合适、得体的句式描写。 尤其善于抓住细节,抓住人和景物的不同面貌,能够用最为准确又形象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。 另外,张祜能够抓住地区最富有代表性和特有的风物特征,让诗歌极具地域特色。 他还善于抓住时间和季节下,不同地区、景致的特征,这类诗具备鲜明的特色。 再有,张祜写山水寺庙诗,会将景物与历史结合,增加万物的内涵与文化厚度。 不得不说的是,张祜写诗对个人情感很是收敛。 没有那种跌宕起伏,激昂澎湃的文字烘托。 比如说,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送别诗,张祜很少表达自己的离别情绪,主要以叙事、描写为主。 刻画地方特色与习俗,心态平和,写景居多,内心冷静,效果较为深沉。 关于闲居漫游的山水诗,总体来看以五律居多。 诗歌笔力与对偶运用方面,与贾岛很是相似,境界同样接近。 均以静、冷、琐碎为主,部份诗中还体现出苦吟意味。 这类诗没有复杂的社会眼光,只需要通文字展现出诗人的审美即可。 可以说,在中唐向晚唐过渡时期,张祜是诗坛一位不能忽视的诗人。 他的诗中保留中唐诗歌特征,继承了元白现实主义精神,又体现出对政治的关心。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,口语化诗很多,诗中还残留大历诗人雕琢的习气。 他的苦吟诗接近贾岛诗,炼句和构思与孟郊相似,诗歌境界与李贺有共通之处。 第(1/3)页